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手记 > 正文内容

送流水

二向箔2023-05-30 21:40:05文章·手记200

送流水.jpg

作者/唐冲

李光明

他已经很多年没做过梦了。几年前开始,他越来越容易犯困,精神一直混混沌沌,睡眠时间却变得越来越短。起初还能睡够八小时,夜里看完天气预报,遥控器往左按两下,就到县台,轮播抗日剧,看完两集就睡觉,醒来时天色微明。后来开始睡不着。小路回家后给他买了褪黑素,吃一片,像醉了酒,入睡问题是解决了,可睁眼时窗外一片漆黑,再想睡,怎么也睡不着,最后时间固定下来,每天四点准时睁眼,像上了发条。小路说他体内激素少了。他晓得激素。英子生小晚那年,得什么抑郁症,一年胖四十多斤,就是激素药吃太多。多也不行,少也不行,人一老,就像小偷,时间来抓,就拼命躲,拼命逃,什么都要小心翼翼。

但这天他一觉睡到八点。醒来时窗外阴沉沉的,房顶的雨棚在大雨下轰鸣,堂屋里响着村里几个老太婆细碎的谈话声,院里的鸭子聚在屋檐下避雨,纷乱地嚷着。阿秀已经起了床。他听到阿秀讲,雨一过,就是夏天了。声音缥缈。他虚着眼,不想醒。

他梦见了母亲。梦里,他独自立在一艘小船上,四周水雾茫茫,起初他害怕,心想是不是在梦里走了,要到奈何桥,看见母亲,心里就不怕了。母亲还是年轻时的样子,丰乳肥臀,布衣裹得严实,两只眼睛像露水一样闪着。母亲说,光明啊,你怎么这样老了?他说,是啊,我老了,比你还老了。母亲说,身体可好?他说,好,好。母亲点点头。他说,妈,明天我去给你烧点纸。母亲却没再回答,转身下了船,径直走进水里。

母亲死了三十年了,母亲死的时候,小路和英子还在读小学,偷偷攒钱买小人书看。母亲最喜欢他们,说他们都爱看书,长大了一个做党员,一个做医生,两个孩子也喜欢偷偷去山上的老屋找她要冰糖吃。母亲死的时候,英子哭得厉害,满脸泪痕,说以后都吃不成冰糖啦。小路也哭。那天他和阿秀哭没有呢?忘记了。他只记得父亲没哭。父亲拍拍棺材,说,走,上路了。村里几个壮劳力吆喝一声,抬起棺材,摇摇晃晃地上山,母亲就成了一堆石头。

那堆石头在老屋后面,正对泥瓦房的卧室窗户,母亲死后,那里就只剩父亲住。现在的房子,是他娶了阿秀才修的。那时候他在跑大车,见了些江湖,呼啸山林,房子一落成,十里八乡都跑来祝贺。他也喜悦,两个哥哥都靠自己安了家,如今他也做到了。那是他的黄金岁月。父亲和母亲还住在山上的老屋,像一棵老树,守着他们的根。他和兄弟们开枝散叶,到了山下,渐渐又活成一棵棵老树。而小路和英子也渐渐成人,散到天涯海角去了。

母亲离世是他第一次见识生死,记忆犹新。现在他见得多了,前些年送走两个哥哥,近几年,附近的村子里,每年都要送走一两个。他年轻时吃得开,老人走了,家属次次都要叫他,恭恭敬敬递烟,喊一声,光明叔。好像他在,死人就能走得稳当些。他只好伸手接过,安稳坐着。送得多了,反而混沌,脑子里只记得年轻的时候,嘉陵江上喊号子,地头里打架,村口玩扑克,炫耀儿女,各有各的鲜活。他想,死是早晚的事,人不会走远。他有时上山下地,路过墓碑,心情好了还会打声招呼,刘瘸子,王老二,唐嫂嫂,出太阳咯,李牛娃,你儿子现在了不得哦,上海去当资本家了。无人回应,他干巴巴地笑两声。

醒过神了,旧世界的身影渐渐消散。他忽然想起,还没去山上给父亲送饭。上山路崎岖,阿秀痛风,腿脚不便,一向是他去,何况今天下着雨。他起了床,披上衣服,到堂屋一看,几个老太婆正围着,盘子里放了几坨软糖,是小路他们过年买的。他不吃这个,牙疼。阿秀见他起来了,笑着说,今天你还睡得好。他们分床睡三年了。他说,饭热没?阿秀说,落雨还上山,老汉那里有面包嘛。他不开腔,去了灶屋。锅里蒸着两碗菜叶粥,泛着些猪油。

雨势更大了,乡村的万物都晕在雨雾中,像水一样化开。他披了蓑衣,装好饭盒,出了门。阿秀在背后喊,慢点!他头也不回,应了声,好。

山路泥泞,他小心翼翼地走,忽然想起上次看见父亲是前天傍晚。那天出了大太阳,父亲像往常一样,拄着拐,出门散步,别人向他打招呼,他嘴里像含着东西,蠕动两下,这是他在说话。可声音也被蠕动的嘴吞了,说的什么,别人听不懂,就回,李太爷,慢慢走哦!父亲点点头,接着走,像受伤的螃蟹,左摇右晃,小心挪着。那天傍晚,他从卫生站拿药回来,看到父亲坐在村口的石桩上歇气,便停下脚。两个老头一起坐了会儿,看太阳下山。他问,爸爸,山上还有没有吃的?父亲点点头。他说,明天要去赶集,就不送饭了哦。父亲点点头,望着天空。

雨水遮了眼,路更难走了。他叹口气,心想自己真的老了。近了老屋,他开始喊,爸爸!往常下雨,父亲该坐在门槛外闭眼打盹,呼吸新鲜空气,这是小路以前给父亲说的。但他走进院子,没看到父亲。老屋的楼顶也盖了雨棚,此时正轰隆作响。他推开大门,又喊,爸爸!无人回应。进了屋,父亲正睡着,面容安详。他心里冷了下来。那是死人的脸。上前一摸,果然冰凉。

他放下碗,在椅子上坐下,下意识地摸向口袋,空空荡荡。他才想起,自己已经戒烟了。过年时英子劝他戒烟,他嘿嘿笑,英子让外孙女说,再不戒烟就不回来了。外孙女义正辞严地警告,外公,你再抽烟我就不来看你了!他笑着说,好,好,外公不抽了。不知几时起,这些老习惯老物件,都要一件一件丢掉,就像埋下一口口棺材。屋子陈旧,只有两个老柜子,窗户上的油纸在风里飘扬着,哗哗地响。他盯着窗,能看到母亲的坟墓,他想象起父亲几十年坐在床上,盯着母亲的样子。坟后是辽阔的群山,在雨中成了油画。他有些晕,又想起昨晚的梦,沉默着。

妈,爸爸也来找你了哦。他大声朝窗户说。

只有雨声。

再等等,再等等。他莫名想。张了张嘴,还想说什么,话到嘴边,停了,成了一滴浑浊的泪,沿着面庞上的山脉,蜿蜒而下。

大雨飘进屋里。他拿出手机,解锁,老人机的声音在房间里回荡。他虚着眼,翻起那个熟悉的名字。手机响亮地播报着,终于念到,他停下,按下绿色的键,很快拨通,那头说,爸爸?

他沉默片刻,说,小路啊。

 

李路

半个月前,他又摔了一跤。他在厂里堆货,小心翼翼立在梯子上,不知怎的,突然泄了劲,手没把住,掉了下去。这已经是第三次。前两次,厂长让他去看医生,阿兰也劝他。他不肯。怕。不是怕花钱,是怕查出大病。这份心事,他跟阿兰也没提。但这次摔得重,落地时他听到体内咯地一响,像齿轮卡出了。他试着动了动,好像没问题,又动了动,脚踝刺痛,才发现扭了左脚,骨缝里像扎了钉子。工友扶他去诊所,简单喷了云南白药,他就说,好了,好了。办公室里,厂长说,你他妈别死在我这了。他说,没啥事,就是走神了。厂长说,伤筋动骨一百天,你先回去养着吧,厂里的活有人做。

肺炎闹得太厉害,厂里效益差,所有人都小心翼翼赖着,生怕丢了工作,厂长最近气性大,老骂人,就是找不到理由叫人走。他清楚厂长的意思,这一走大概就回不来了,可他没有任何能反驳的话。他说,那你得给我报销,也算是工伤。厂长看都没看他,说,连工资一起结。他说,多少钱?厂长抬头看他,说,要不要?他点点头。厂长又盯回电脑。他小心站起来,朝厂长的方向看看,扶着墙,默默走了。

房子租在厂区附近的工人村,密密麻麻的自建房,房子,街道,门牌,工人,都是灰色的。他和阿兰租着一楼的单间,公厨公卫,日班夜班来回倒,十平米的单间像旅馆,两口子聚少离多,如此六年。六年前,他和阿兰刚来这座县城时,工业区才刚发展,本地人热火朝天地开起各类餐馆小店,外地人怀着期盼,把生活塞进一间间出租屋。那天安顿好,他笑着感叹,要是老家县城也有工业区就好了。阿兰却说,还是走远点好。

他悄悄叹气,不置可否。星星那时在老家念高三,成绩很好,但性格沉闷,不爱和他们讲话。阿兰逼得很紧,星星的日子一有什么动静,失眠啦,讲女同学啦,她就一副天塌的样子,生怕儿子偏离轨道,祥林嫂一样跟父子俩抱怨,慢慢的,星星打电话就不讲生活,只讲成绩,这次全校三十二名,这次全校十八名。他知道星星不快乐,悄悄地问,悄悄地转钱,星星不答,也不收,只说,没啥事,挺好的,钱够用了。又生分地补一句,你们在外面注意身体。他一肚子话只好憋回去。离得近,反而是负担。

他能理解星星。十六岁,读不下书,他背着行囊去了广州,在街边举着牌子找劳力活,夜里睡通铺,房子里闹着全国各地的鼾声,挣不到钱,一天只吃一个馒头,每月的家书里还是写:一切安好,你们在家注意身体。他不是不想让父母担心,而是觉得自己的日子已经独立,已经与他们无关。离家时,山高路远的旅途,外面的世界,都让他兴奋而紧张,可车子刚驶离家乡,他就感到一根线断了,忽然间空空荡荡。很多年后他才明白,那是他和故乡、和父母之间的线,是少年和成人之间的线。他从此再无回头路。

后来那些年,他去过广州,去过厦门,去过上海,去过成都,去过武汉,身影散在城市角落的那些灰色里,活得像游牧民族,为一口吃食飘来荡去,除了炊烟和故事,什么都带不走,什么都不曾拥有。有了阿兰,有了星星以后,似乎接上了新的线,可一切如旧。他和阿兰三十岁那年经人介绍认识,那时英子都已经结婚了。阿兰是好妻子,像伙伴,得体,客气,但从不袒露自己的脆弱。他知道她不爱自己,这很公平,他也没爱过她。他们这种人没有爱,只有责任,他想,这无所谓,谁不是呢。

星星在家做留守儿童,懂事听话,很快也长大了。忽然之间,他成了中年,星星成了他当年的样子。可星星要走的路他不了解,只好埋头挣钱。先是学费、生活费,再是车子、房子,最后是彩礼、婚宴,这是他为自己,也为星星,能做到的所有。星星懂事,会主动打电话关心他们身体和生活,也会淡淡地讲几句自己的日子,可一旦涉及大事,填志愿,选专业,找工作,谈恋爱,星星总是自己就做了主,只通知他们最后结果。星星不想他们参与他的生活。

他心里晓得,现如今,星星和他之间的线也快断了。人与人之间,讲到底,是若即若离的。这是他渐渐明白,又无能为力的事。他只好宽慰自己,人与人的缘分求不得永远,求无愧就好。

可无愧也不容易。

这六年,他们回去过三次,春节加班,工资三倍,舍不得走。父亲也说,挣钱要紧,星星以后还要用钱,回不回来无所谓。他听到这些话,心里难过,父母渐渐老了,他除了过年回去买点药和补品,叮嘱两句,什么也做不了。他想到自己老了,星星会怎么做呢?星星考到成都理工后,他扬眉吐气一把,厂里人都听他炫耀过。可旁人不晓得,从念了大学起,读书,毕业,工作,星星看望他们的次数少得可怜。星星活在新世界了,他们是旧世界的人,就像他的背后站着沉默的父母,他也成了星星背后的影子。但所有人都在往前走,背后的影子追不上,在所难免。他不怪星星,也不自怜,只是愧疚,心疼父母亲,也心疼沉默的星星。现在一辈子已经过去大半,他知道了,原来做人是这么个滋味。

最近他的脚好了些,还痛,但能忍受,遵医嘱,每天早上出门,到小公园慢慢走走,太痛了就到长椅上坐坐,在手机上看附近的招工信息。他平时也爱看,手机里什么都有,防控进展啊,经济增速啊,霸气外交啊,就是看不到招工信息。工人村的微信群里,偶尔有几条,可要么有年龄要求,要么有技术要求。阿兰也说,她的厂里开始裁人了,走了好几个大姐。他没开腔。研究了几天,他想着,等脚好了,去试试送外卖,楼里有好几个跑外卖的年轻人,讲点好话,让他们教教怎么操作外卖软件,应该能学会。

他没给星星讲自己受伤的事,怕他担心,也怕他不担心。前几天,成都又有确诊病例,离星星很近,他打电话问最近生活怎么样,星星猜到意思,说,没事,最近一直在家办公。沉默半晌,又说,你们怎么样?他说,挺好。星星又沉默,说,那我先忙了。他挂了电话,点了根烟,在小公园的长椅上看着路上那些来来往往的阴郁的中年,有些喘不过气。

十六岁离开家时,改革开放热火朝天,他先坐船,再转车,嘉陵江上,同行的男孩们都笑着,船夫也笑,说,毛主席都讲,世界是你们的,你们算是赶上时候了。年轻的他想起父亲,离家前父亲讲,从山里到嘉陵江,从嘉陵江到长江,从长江到海洋,人嘛,总要往外走,去了城里,落地生根才好。他下了决心,就这样活。可世界终归不是他们的。于是同样的话,三十几年后,他也对星星讲。他希望星星不要像他一样失败。有句话讲得好,流水不争先,争的是生生不息。可到哪儿才是头呢?他想不明白。活了大半辈子,还是想不明白。

接到父亲电话时,妻子刚去厂里上班,他正坐在小公园里,看眼前一个男人发酒疯。男人目测与他年纪相仿,穿褪色工装,戴眼镜,右手捏了一瓶二锅头,脱光了上衣,坐在地上傻乐。周围聚着另一些男人,也笑。男人说,前年买的房子,买在温江的,兄弟还是可以噻。那些人笑。男人说,修一半不修了,我把他先人日了。众人又笑。男人说,搞你妈二十年建筑,老房子塌了,新房子烂尾,日他先人。有人起哄,去找他龟儿子嘛。

电话响了。他回过神,接了电话。那头雨声嘈杂。

父亲开始讲老家的事,最后说,你们回来吧。

他说,嗯,我给他们讲。

电话刚挂,他听到刺耳的玻璃碎裂声。转过头,才看到那男人砸碎了酒瓶,说,老子去找他。众人哄笑。男人无头苍蝇一样徘徊,大概是不知道该找谁。众人继续起哄,男人拎着瓶子,跑向外大街,响起路人响亮的惊呼。人群这才嬉笑着散了。

几分钟后,警察来了,街边开始熙攘。他听到男人哭着喊,老子要杀人啊!老子要杀人啊!

他沉默,起身,试着动动脚踝,还是疼,于是在原地立了一会儿,适应了,又看了眼男人跑走的方向,慢慢向阴暗的出租屋走去。

 

李英子

火车开到了川北,天空渐低,乌云罩住铁路,雨滴开始敲着车窗。下一站到南充。李路讲,雨太大,明天才能出殡,让她路上小心。她没告诉他们,这一次不开车,只有她和小晚回来。小晚在卧铺上睡着了。她坐在通道的座位上,盯着窗外的大雨出神。

上个月她去看了小利,警察讲,他在里面表现不错。她数着日子,只剩一百五十四天。小利面容清瘦,看得她心酸,她说,最后的日子了,你老老实实的,妈过段时间再来看你。小利沉默。她又说,你要听话。小利还是沉默。

她心里踌躇着,不知该不该告诉小利,她和王云离婚了。

每次看小利,她都恍惚,好像自己还年轻,眼前的罪犯还是当年的小男孩,会小心翼翼地扯着她的衣角问,妈妈,你累不累啊。

小利从小就懂事。那时候他们一家漂在广州,她在地下商场给人卖玩具,小利爸在一家湘菜馆做墩子,境况不好。小利爸带回剩菜,小利会把肉挑到他们碗里,她有时把小利接到店里,他在琳琅满目的玩具前徘徊,却从不开口讨要。异乡的春节,小利有模有样地拜年,妈妈辛苦,爸爸辛苦。烟花声里,她和小利爸背对躺着,想起遥远的故乡,想起父母,最后想到儿子,先是笑,笑着笑着又想哭。异乡的新年就这样降临。

她和小利爸在广州认识,他乡遇同乡,自由恋爱,为此和家里吵到决裂,因为小利爸那时没有工作。但她不在乎,她在乎的是小利爸会带她看海,会在海边给她读诗,像那些城里的文化人。海风像是能洗净他们身上的污浊,来自大山的、浸着泥土和肥料的腥臭味的污浊。和小利爸结婚是她年轻的胜利,那时候她的确这样想。

但后来很多年没回过老家,没脸面,也没理由。她和其他外地人挤在城中村,忍受着污水、公厕和洗不净的油腻,上班,下班,买菜,做饭,打扫卫生,年复一年,又沾了另一种污浊。如此十年。小利一天天长大,她一天天变老,她开始莫名的不安。她和小利爸吵架,和小利发脾气,又在无数个夜晚回首往事,后悔自责,可那种不安依旧无法抵挡。

遇到王云那年,小利已经十岁。王云是青岛人,做服装生意,年轻有为,意气风发,却刹那间捕捉到了这个漂泊异乡的三十岁女人的落寞。在那种莫名的不安下,她恍惚着,终于迈出一步,和王云约了会,上了床。但走出酒店时,她还是不知何去何从。

离婚时,父母已经六十岁,心平气和地讲,你自己决定就好。话外的意思是,他们老了,嫁走的女儿,泼走的水。她的心冷下来。她像二十岁那年一样,说,好。可这一次没了胜利的喜悦。小利爸唯一的要求是带走小利,王云的母亲也说,你要带着孩子嫁到王家,我就去死。她最后选择爱情。老家和婆家都传言她抛夫弃子,找了摇钱树,可她坚信那是爱情。

王云对她说,以后你不会再走错路了。她因为这句话爱上他,和小利父子俩告别时,也用这句话安慰自己。从县城的民政局出来,她送小利父子去车站,小利问她,妈妈,你什么时候回家?她眼眶一热,几乎后悔,又想起王云的话,稳稳心神,蹲下来,从包里拿出庙里求的平安符,放到小利手心里,说,妈妈永远是你的妈妈。小利不解。车子要开了,小利爸叫走小利,临走前对她说,这些年多谢你了。她沉默,目送他们上了车。

她站在原地,忽然轻松了,可又轻得过分,像是一阵微风就能把自己吹走。她依然不安。县城的老车站,候车室悬着的吊扇,一棵孤独的梧桐树,喊客的女人和司机,赶车的老农民,破旧的巴士,飘扬的灰尘,刺眼的阳光。后来的许多年里,她总是梦见这个画面,嘈杂,炎热,污浊,不安。她的人生重新开始了,也或许是结束,她不知道,那是她的三十岁。

生小利时,她刚满二十,觉得三十岁比银河还遥远,而现在她四十五岁了,因为生小晚那年产后抑郁,身体各项器官都出了问题,这些年服药不断,如今身材虚肿,面色枯黄,下半身的血也流尽了。按理说,到这个岁数,那些太在乎的,跨不过的,都该渐渐消隐,可她还是常常感到它们的存在,像一团影子,她看不清,说不出,也逃不掉。

小晚三岁那年,家里的服装生意萎缩成一个铺面,她在经营,王云赌上全部家当,跟朋友去湛江包了一个村子的改建工程,结果朋友吃了黑钱,施工材料出问题,死了两个工人,朋友第二天就卷钱跑了。全部家当也不够赔的,工程只好停滞,服装店关了,一家人躲到重庆来,边打工,边还债。从头到尾,她都没抱怨过,一直陪着王云,她不怕流言,但她也在乎,她要让人知道,她不是为了钱才跟他在一起的。王云一面感谢她,一面开始酗酒,发疯。前一秒摔了碗筷,红着眼说,娶了你,现在连家都没脸回了。后一秒又愣住,还是红着眼,收拾一地狼藉,说,老婆,我对不起你。她不害怕,只害怕睡着的小晚被吵醒。也不应声,只是疑惑,他的家在哪儿呢,她以为他们在一起的地方就是家。

那她的家在哪儿呢。

老家的群山和嘉陵江,爷爷,父母,哥哥,那里已经不是她的家了。小利爸死后,她费尽心思各方周旋,想把小利接到身边,没想到小利不愿意。小利在电话里说,妈,算了吧,你要有心,就给我转点钱。那时候没人管小利,他跟一帮县城的小流氓混在一起。她有次去派出所接他,忍不住扇了他耳光,他笑,操,算了吧,跟你有关系吗。王云听不下去,想动手,推了他一把,他抄起派出所的椅子往王云身上砸去,骂他们,操你妈的,两个垃圾。警察冲过来拉住小利,她颤抖着,哭不出来。那时她就知道,小利也不是她的家了。

一年前,他们终于还清债务,那天王云喝多了酒,哭着对她说,日子会变好的。但依然如旧。他们已经四十多岁,智能手机的功能都玩不熟练,心里没劲了,当然没有翻身的机会,他们摇摇欲坠,貌合神离。上个月,王云提了离婚,她同意了,就在去监狱看小利之前。王云提离婚时,她想问问他为什么,但忍住了,只是问,小晚跟着谁?王云沉默半晌,最后说,小晚不能像我们一样活。她听懂了,却无法反驳。王云的意思是,小晚应该有个依靠。而她显然做不到。王云想带小晚回青岛。那里是小晚的故乡,是她的家。

那我呢?

她也没问。她不知道该问谁。她不想挣扎了。

上个月她是揣着离婚证去的监狱,几次话到嘴边,到底还是没讲。很多事情已经没有意义了。三年前小利打群架捅伤人,被抓时跟警察说要看她,她急急跑过去,小利却没见她,只让警察转交给她那只平安符,像在断绝关系。她把平安符放在枕下,放了三年,负隅顽抗了三年。可很多错不是时间能消弭的。那天小利话很少,一直低着头。以前她告诉小利,不要放弃自己,可她现在也放弃自己了。

她本想着认了。可临走时,小利突然说,妈,我想去北京看看。

小利爸就死在北京的工地上。包工头用五万块买下这条命。那里现在也许是某座写字楼,正消化着无数异乡人的血液和理想。小利虽然低着头,但她还是看到他红了眼。

她也终于难忍,眼眶一热,好,去,我们一起去。

离开监狱时,阳光灿烂,皮肤也隐隐有了被灼烧的痛觉,夏天就快来了。她把离婚证拿出来,在阳光下定定地看了很久,扔进垃圾桶。街道起了风,晚春的花瓣和落叶被风吹散,她又一次感受到了三十岁那年在县城车站的轻盈。

但现在她四十五岁了,她想,活到这个份上,也许她什么都不必再怕了。就像十八岁背着行囊离开大山独自南下的那个小姑娘一样。

大雨还在下。火车已经过了南充,下一站蓬安。她从纷乱的思绪里回过神,到卧铺边坐下,叫醒小晚,给她理理头发,说,醒醒,马上到了。小晚迷迷糊糊地起来,穿上鞋,望向窗外大雨中的山脉,清醒了,说,哇!她轻轻地笑。小晚趴在窗边,手指顺着玻璃另一边的水滴歪歪扭扭地画着线。她说,你知道我们这次去外公家做什么吗?小晚说,不知道。她说,妈妈的爷爷走了。小晚说,他去哪儿了?她也陪小晚趴在窗边,朝窗外的嘉陵江说,去水里了。小晚不语。她说,有一天妈妈走了,你会不会害怕?小晚说,去水里吗?她说,对啊。小晚说,我不怕。她说,为什么?小晚说,老师教过,江水会变成云,云会变成雨,只要下雨,我就能看到你了。她沉默。小晚说,妈妈你怕吗?她忽然安宁下来。她望着窗外的大雨,说,妈妈不怕。

 

李星

凌晨五点半。

雨停了。窗外是深不见底的黑,就像他童年时无数次凝望过的黑夜一样。风带进一些潮湿清爽的泥土香,和淡淡的香蜡燃烧的气味。小晚睡了,父母,爷爷,奶奶,姑姑,都在楼下守夜,循环播放的安魂曲中,他隐约能听见他们窸窣的聊天声。他很久没听过这种声音了,去年春节他没回来。上一次所有人聚在一起是多久呢,他也忘了。他的生活已经和这里毫不相干。或者说,他们的生活都已经和这里毫不相干。

他不想下楼,趴在窗户上,点了根烟。

他刚刚整理完资料,连手机热点,点了发送,松了口气。公司项目紧,但家里有白事,不得不回来。他是最后一个赶回来的,到家已经夜里十一点。回了家,匆忙在祖祖的棺前跪拜完,就立刻抱着电脑上楼赶工。公司在环球中心,百科上讲,那是亚洲第一大单体建筑,可容纳二十个悉尼歌剧院,三个五角大楼。他在里面戴着工牌奔走,像个高度仿真的机器人。环球中心往北去三公里,有片老旧的居民区,他住在顶楼的群租房,房租九百五,室友是两个甘肃来的外卖小哥,不爱干净,从不讲普通话。他穿正装。他总会朝他们微笑,但他们几乎不和他交谈。

小区外的盖浇饭口味不错,荤菜十六,素菜十三,是他最常吃的晚餐。加班是常态,他总能在饭馆快打烊时坐进去,一碗盖饭,一碗面汤。老板是对情侣,与他年纪相仿,收完店,两人坐在一起等他吃完,用同一台手机刷抖音,开心地笑。他默默吃完,付账,通常不急着回去,会在路边走走,找个椅子坐会儿。有时会在超市买瓶冰啤酒。他酒量不好,一瓶就够微醺了,那是他每天最清醒的时候。树叶飘零,车流不息,如果有风,还能闻到一些淡淡的植物气息,这种气味让他在万家灯火的城市里短暂安宁。

在外面,有时会忽然想起故乡。小时候每天五点起床,乘着夜色打手电筒赶山路,一年四季都穿筒鞋,裤脚塞进里面,因为早晨露水太重,鞋子裤子会打湿,脚趾会溃烂。早饭在路上吃,杯子里灌着热水,苞谷馍馍揣在兜里。就这样从天际漆黑走到泛起鱼肚白,从大山走到课堂,从幼儿园走到小学,从小学走到中学,一路颠簸,为的是以后再从学校走到单位,从一个家庭走到另一个家庭。好像只要克服着走下去,人生就会牢固。

父亲也告诉他,要落地生根,不要回来,要走得越远越好。所以步步都要谨慎。于是他什么也不想,憋着气,蒙着眼,只顾往前,就这样一步步走到今天,却发现没有什么是牢固的。他是家族唯一一个大学生,连回头的资格都没有。他一度反抗过,用沉默反抗,他想一辈子都不回去,这样或许就他妈的皆大欢喜。可他知道父亲和母亲的无力。

他也知道,父亲,母亲,姑姑,甚至小利,都是这样过来的。离开故乡以后,他们永远成了故乡的客人,可他们又必须离开,奔跑,跌倒,奔跑,他不知道的是这一路到底为了什么。

抽完烟,楼下响起脚步声,也许要开始了。他摁熄烟头,披上衣服。

他去隔壁房间看小晚,她睡得正熟,踢了被子,他给小晚盖好,下了楼。他们已经没在灵堂,奶奶、姑姑和母亲都在灶屋里忙碌,生活,切菜,切肉。祖祖是喜丧,棺一入土,附近村里的人都要来吃酒。见他下来,她们打起招呼,姑姑说,醒了啊,妹妹踢被子没有?他说,我盖好了。姑姑笑,有哥哥就是好。母亲说,饿了去吃点饼干,马上要忙。他沉默。他没去,坐在灶前,盯着红彤彤的火焰,脸颊发烫,感到一阵强烈的不真实。没坐多久,父亲进来,嘱咐女人们,说,做快点哦。见他也在,说,正想喊你,走了,准备上山。

他出了灶屋,才看到几个老人站在院子里,爷爷正发着烟。其中一位留了长发,他猜这人大概是道士。果然,一根烟抽完,道士用手机看看时间,说,走。父亲扛着花圈出来,抱给他,说,你跟在后面。然后拎着鞭炮到院子边就位。几个老人也走进堂屋,弯腰钻进木棍下,试了试棺材的重量。爷爷抱着纸钱,站在队伍左前方。唢呐匠站在他身边,也准备好了。道士见一切就绪,从袋子里掏出几纸符,点燃,向天上一挥,念了段听不懂的话,大喊,上路咯!

此时天色已微明,群山间涌动着浓浓的大雾。道士话音一落,父亲立刻点燃鞭炮,唢呐声也即刻响起,山野的寂静顿时被喧闹的送葬声炸开。爷爷在前方抛洒纸钱,为首的抬棺老人极用力地吆喝一声,起!队伍便缓缓动了起来。

这是他童年最熟悉的山路。去村小,去镇上,都要翻过这座山,有几年,他上学前会先去山上的老屋,祖祖会悄悄给他一块钱。有时姑姑一家回来,他会和小利一起从这条路上山捕鸟,再到另一侧山下的嘉陵江游泳,抓鱼。他再大一些,祖祖已经老了。父母在外打工,姑姑离了婚,小利也很少过来,他成了后辈的代表,有时从这里上山陪祖祖聊天。祖祖做了一辈子农民,没什么见闻,年轻时被国民党抓过壮丁,翻来覆去地讲,听得他犯困。再后来考上大学,毕业,工作,小利坐了牢,父母和姑姑一家很少回来,自己也很少回来。爷爷奶奶老了,但还会打电话,祖祖却彻底成了被遗忘的人。这条路上不知何时生满了杂草。

唢呐声中,他想象起那个沉默的老人。他坐在格子间里时,父亲和母亲在厂里流汗时,小利在监狱的操场上活动时,小晚在学校上课时,姑姑在饭店里给客人端菜时,他们四散天涯,手忙脚乱地面对生活时,远方那个老人正躺在老屋里,躺在生活了一辈子的土地上,缓缓闭上双眼,掩埋起过往九十多年的岁月和故事。而此时此刻,他活着的子孙们,拖着疲惫的身体和双眼,穿过群山旷野,要给老人的故事画一个句号。这个句号也是沉默的。他死了,他们还要往前走,他看得到吗,他会想些什么呢。

纸钱在大雾中飞扬着,他不敢再想。

上了山,又放了一挂鞭炮,老人们稳稳将棺材落进墓坑里,他的心也跟着一跳。他和父亲、爷爷依次上前往坟里铲了土,然后跪拜,磕头。道士往他身上放了一把米,父亲说,往回跑,米不能掉,跑得越快,你这辈子就能走得越远。本来该小利和他一起跑的,但现在只有他自己了。他茫然地点头,道士说,走。他回头看,老人们正往坟里填土,爷爷和父亲朝他挥手,说,跑。他转过头,眼前是大雾弥漫的山野和弯弯曲曲的小路。父亲说,跑啊。他深呼吸,像小时候慌乱地赶着读书,长大后慌乱地赶着上班一样,鼓起勇气,朝前方的大雾奔去。

 

小晚

小晚坐在青岛的新教室里,全神贯注,等着老师点名上台。她的作文得了满分,老师说,这节课要让她上台朗读。

半个月前,她和爸爸回了青岛,爸爸告诉她,以后就在老家读书,不出去了。爸爸还让她在学校多交新朋友,说这些都是她的老乡,长大以后,老乡就是故人,有用。和她想象中不同的是,妈妈没跟着一起来。妈妈说,下一次和哥哥一起来看她。妈妈说,妈妈不会走,妈妈这里也永远是你的家。她意识到她的人生开始变化了,可她不知道它到底会带来什么。但妈妈让她什么都不要怕,于是她对自己说不要害怕。她在新班级自我介绍,说,我有两个家,一个在青岛,一个在我妈妈那里,青岛有海,那里有嘉陵江。同学们都笑。

老师顺着她的话,给大家布置了新作文,主题是,我和我的家。她想给老师留下好印象,认真对待,从箱子里翻出一张全家福,看着他们的脸,一个个写。照片是上次去外公家拍的,上面有七个人,本该有九个人,但爸爸和哥哥不在,她就在给他们留的位置上用笔写着,爸爸,哥哥。那天他们去看了嘉陵江上的彩虹。

葬礼结束后,表哥和舅妈想赶回成都上班,只有舅舅因为脚伤没好,想在老家多住几天。但外公不准他们走。外公说,他晚上要说件事情,所有人都老老实实待着。她不想走,早上的大雾散开后,出了太阳,风景极好,表哥说山那边的嘉陵江上能看到彩虹,她想去看彩虹。外公说,还是外孙女懂事。她嘿嘿笑。

下午,墓碑落成,收拾完酒席剩下的碗筷,全家人一起去了江边,陪她看彩虹。

他们走了另一条小路,不经过山上的老屋。她跟在表哥屁股后面,一路摘了很多野花,用外套装着,小心翼翼地走。大人们聊着天,舅妈讲厂里来了几个年轻人,没地方住,就带一床被子,睡在厂里的纸壳上。舅舅对表哥说,不要活成这样哦。又对她说,小晚,不好好读书,以后就过这种日子。表哥沉默。她说,我才不会。舅舅和舅妈笑,对嘛,要有志气。舅舅问,你爸爸做啥去了?她说,我也不知道。妈妈插话说,出差了。舅舅就没再问。其实她知道,爸爸回青岛了,而且过段时间她也要回青岛。回来之前,妈妈嘱咐她,这件事不要给舅舅和外公他们讲。她问妈妈为什么不能讲,妈妈说,外公外婆会伤心的。她喜欢外公外婆,所以不讲。

穿过一片竹林就到山顶,眼前豁然开朗,嘉陵江蜿蜒着穿过群山,尽头居然真的有彩虹。她很开心,把路上摘的野花编成小花环,给每个人都拿了一个,戴在头上,像动漫里的原始人家族。表哥不戴,她扑到表哥背上,说戴嘛戴嘛,我给你戴。表哥哭笑不得,终于也戴上了。

他们下山,往江边走,到江边时,遇到隔壁村里的老人扛着锄头上山挖地。妈妈请老人帮忙,拍张全家福。她站在人前,学着学校老师的样子,叉着腰指挥。外公外婆站在正中间,舅舅舅妈在左边,中间夹着表哥,她和妈妈在右边,中间留了两个人的空间。她说,这里是爸爸,这里是哥哥。大人们笑。表哥说,拍嘛,后面可以修图。老人不会用智能手机,本要拒绝,她嘴甜,爷爷爷爷地喊,说我教你,老人笑得合不拢嘴,认真学了,说,来。

站好了,她说,茄子。他们头戴花环,都笑着,背景是嘉陵江和江上淡淡的彩虹。

那天夜里,热了些酒席的剩菜,外公炖了只鸡,很鲜,她喝了两碗汤。酒足饭饱,外公开始宣布他的事。他对满桌的儿孙讲,我想找木匠,给我们打两副棺材,想来想去,还是应该跟你们说一声。他们都沉默。外公说,我们两个今年七十四了,我们能感觉到,到这个时候了。大人们还是沉默。最后舅舅开了口,轻松地说,打嘛,我和英子拿钱。妈妈跟着附和。话题接着就变了,大家都笑着讲各自那些有趣的见闻,外公外婆也像松了口气。

没人再提这个,可她心里忽然莫名难过。这种难过持续到次日离开。她和妈妈坐上大巴,外公外婆站在窗外,母亲让她告别,说注意身体,她就朝他们挥手,说,外公外婆,我们走了,你们要注意身体啊。他们笑,说,好,好。车子动了,那种难过愈发强烈,她探出头,说,我会来看你们的!她看到他们笑,但听不到他们的声音了。

她问妈妈,下一次我们什么时候来看外公外婆啊?

妈妈说,等你再长大一些。

她感觉妈妈不开心,但她忽然不难过了。她想,她很快就会长大。到时她也可以像大人一样,跟外公外婆聊那些她现在不懂的事情,到时候她一定要多住几天,编很多花环,扔到江里,看它们能漂多远。

作文的结尾是她最喜欢的,她写:我知道,有一天,我会长大,我会回来。

她有些紧张,盯着作文,在心里默念着。

这时老师说,小晚,来朗读你的作文。

她抱着作文本走上讲台,心跳得很快,同学们开始鼓掌。上了台,却忽然平静了。她想起遥远的嘉陵江,莫名有些失落。她想,要把作文放进箱子里,下一次带回去,读给他们听。此时此刻他们在做什么呢?她望向教室窗外,昨天刚下过雨,操场很干净,学生们在湿漉漉的地面奔跑,北方的土地上,雨过天晴,空气清爽,一弯彩虹高高挂在天穹。

她深呼吸,开始朗读:

在嘉陵江边,我有一群遥远的家人,妈妈告诉我,我们都是流水,不管走得再远,有一天都会变成大雨,落回那片土地……现在外公外婆在大山里,表哥在成都,哥哥在重庆,妈妈在广州,舅舅舅妈在贵阳,我和爸爸在青岛,妈妈说,我们都在认真地成长……我想告诉他们,我知道,有一天,我一定会长大,我一定会回来。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为原创和部分整理自网络,如有侵权务必联系我们删除,保障您的权益,本站所有软件资料仅供学习研究使用,不可进行商业用途和违法活动,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本文链接:http://www.erxbo.com/post/902.html

分享给朋友:
返回列表

上一篇:四个晚餐

下一篇:黄金国度

“送流水” 的相关文章

村上春树的摩羯气质及他的慢跑

村上春树的摩羯气质及他的慢跑

作者/黎戈人的体能和他的智能模式,往往有奇怪的契合。作家和哲学家热爱的健身方式,基本上都是散步、长跑或旅行。这些运动的共同点是:一、单枪匹马,不需要对手;二、全程密闭,在身体保持匀速运作的时候,更能信马由缰地思考。就像村上春树在随笔里写的那样,种种思绪像不成形的云絮一样飘过,云朵穿过天空,而天空留存...

那年夏天

作者/张玮玮夏天的清晨,街上只有早班公共电车路过时发出的吱吱扭扭的声音。所有清真寺的阿訇都在唤醒塔上做晨礼,唱经的声音通过唤醒塔上的扩音器,像一个忽远忽近的长音,在城市上空飘荡。这个城市的一切都因这唱经的声音变得肃然,天边的朝阳正缓缓的经过兰州。街上有很多店铺,大部分房门紧闭,回族饭馆却都已经开始忙...

差不多的人生,其实差很多

差不多的人生,其实差很多

作者/老杨的猫头鹰1曾报过一个厨师进修班,班上一共六个人。授课的老师姓秦,四十多岁,平时不怎么爱笑,眼神夹杂着几分忧郁的气质,若不是穿着一身职业装,会误以为他是位艺术家。除了日常授课,秦老师还会布置“家庭作业”——回自己家里做一份酱牛肉。头两次,他会给每个人准备好牛肉和配料,牛肉的分量和各种配料的重...

混蛋和孩子

作者/关军混蛋挂断电话,匆忙往外走去。混蛋贴着墙根,低着头下楼梯,希望没人撞见他,至少看不到他的神色。混蛋穿过喧闹的马路,走向对面的电话亭。电话亭也是一个报摊,混蛋参与编辑的报纸,常摆在显眼位置。男主人是一个离职的警员,电话亭得以开在派出所大门的一侧,通常那是传达室的位置。混蛋忐忑地走向它,像是走在...

如何面对生活的低谷期?

如何面对生活的低谷期?

作者/one·一个有一个人你可以相信,那就是未来的你。首先我觉得,应该先明确一点:我们习惯性地会觉得人生的至暗时刻大概是指自己人生当中的某个最低点,这个最低点是自己整个这一辈子最绝望,也最难受的一段时光。 但实际上,人生低谷特别常见,并且一生当中会经历很多次。甚至可以明确地说:我们每个人,...

我的父亲要结婚了

作者/咪蒙你的父亲,要结婚了。听到这样的通知,该做出什么表情、给出什么回应,我没有事先排练过。我花了一点时间,去了解这个句式的意义。我的父亲,要结婚了。这是他第三次结婚。和谁呢?这个问题我并不想问。只要不问,它对我的影响就会减弱。只要不问,其他人很快会忘掉。这是我超越现实的方法。似乎也不太管用了。1...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