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刷”的意义是什么?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苏轼
书(尤其是小说)和影视剧的共通之处在于都是讲好一个故事,先以我的感受谈谈读书和看剧需不需要N刷,我认为在读书或者观影的过程中需要把“体验感”和“成就感”分开,刚入门的时候只讲体验和新鲜,抱着一腔猎奇去读书观影,后来渐渐学会了分析,结构、构架、剧情、形象……可坐在电影院就去思考这些问题,又觉得本末倒置,失去了故事本身最动人的乐趣——沉溺的体验感。
第一遍要以感性去体会。一本书也好一部剧也罢,其目的是让我们沉溺于创作者的世界体会故事里的人生百态,该哭哭该笑笑,该感动的去感动,该动容的去动容,跟着作者或者导演设计好的情境去品味,这是一种情绪放松,也是读书观影最简单的目的,所以第一遍要浅尝辄止。
第二遍要以理性去分析。第一遍的时候对作品有个筛选,精良或者自己喜欢的作品才有可能会“再次相见”。第二遍的时候可以去看作品的结构构架,人物形象,对人性的把握和对社会的影响。
第三遍的时候集百家之长。去网上收集大量书评和解说视频,会发现很多隐藏着的细节,作者埋下的伏笔铺垫,影视的镜头语言和美感,经过专业人士和网友们的分析就会有更深入的理解,在领悟这些微小细节的时候,会有豁然开朗之感,带着这些再去读去看,就会拥有明了的成就感,对情节和手法有更深刻的把握。
第四遍的时候见作者见自己。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喜欢一个作品就会喜欢一个作者,从而去读他各类作品,了解他的生平,认识其写作的动机,表达情感,在此基础上感悟自己,书和影视都是工具,是一面镜子,是自己审视自己内心的媒介,见众生,见自己,见天地。
第五遍拥有不一样的体会。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作品依旧是那个作品,而你变了,不同阅历不同语境不同时期下再次遇见的时候,如遇老友相谈,会有感同身受之感,可与作者共鸣。
……
N刷一本书/影视剧的意义是什么?
以当下人们普遍喜欢所理解的“意义”来说,我觉得可以简单直接一些就是“益处”“好处”,我列举几个吧:
1.提高我们的创作能力。读书有两种方式,一种大量读书但走马观花,一种选择阅读但深入研读,两种方式各有所爱,但如果想要提高自己的创作力大量阅读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分析文章章法结构,故事情节,语言运用等,研读一本胜过多读十本,这也是有一部分人看书不少但不会写作的原因。
2.增加我们的人生阅历。除了亲身经历,影视和阅读是我们增长阅历的最好途径,我们的一生只有3万多天,大千世界亘古历史是我们没办法去一一经历的,而书影可以带我们历经别的人生,观看芸芸众生,把经典作品研究透彻可以刷新自己的固有认知,修正自己思想,增加短暂人生的广度和厚度。
3.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喜欢一本书、一位作家、一部电影、一个导演,就像追星一样,收集他珍藏他,时间久了就成了我们精神世界的一部分,一杯老酒,一位老友。常读常新,回味无穷。
就如最近网上很火的一段话,为什么小学时候读不懂朱自清的《匆匆》,长大后再读觉得好扎心。也许在将来的某一个时刻,在某一心境下,再去读那些曾经已经背得滚瓜烂熟的文章,可能会潸然泪下。
最后,用中国纪录片之父陈虻的一段审片语录作为结尾,来自他对《上海的善与恶》的观后意见,在这个片子中出现了一个场景:一个老人教一个孩子京剧亮相的动作。
就京剧的这一个亮相动作,老人教一遍,孩子跟着学,老人再教,孩子再学,重复了八遍。看这个片子的时候就把我给镇住了。我就在想,如果我们编这组镜头,敢让这个细节重复八遍吗?不敢。那么人家为什么这么剪?八遍和一遍的差别是什么?我就问我自己感受到的是什么。我看第一遍他教孩子时,我意识到这是教唱戏,第二遍时,这老人还挺耐心的,第三遍看的时候,这孩子不算太笨,当我再往下看,就开始意识到,京剧就是这样口传心授的,当我再往下看,我就会想,这老人要死了以后,孩子该怎么办,京剧艺术怎么办?它给你展示的是教戏过程中的一个细节,但是你通过它读解到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过了这个细节本身。
这,就是“重复”的力量。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为原创和部分整理自网络,如有侵权务必联系我们删除,保障您的权益,本站所有软件资料仅供学习研究使用,不可进行商业用途和违法活动,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