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不再畅想未来?
这究竟是成长,还是心已死呢?其实我也分不太清。
记得我还在读中学的时候,班里有一个很狂傲的同学,他对科学充满憧憬,几乎每回物理和化学考试都是满分,经常听到老师点名表扬。而他整个人也是充满了科学的气息,在其他人都在聊学习、聊偶像剧的年纪,只有他逢人就说起宇宙、黑洞、外星人吧啦吧啦。
在当时的我看来,他简直就是一个不可思议的人,不仅学习很用功,课余还会读各种晦涩的书,自己作诗。他说,“我将来要考上中科院当科学家,找到外星人”。我当时不懂,只觉得这个人足够痴迷,将来一定能成就大事业。
后来,在一次男生们的同学聚会里,我时隔多年再次见到了他,得知他高考失利,复读了两年,还是失利,结果去了一家不知名的技术学院,毕业后当了电工。那天我们在大排档里撸串喝酒,酒过三巡,他嘴里吐出的,都是对生活的不满,工作如何无聊、妻子如何无理取闹、钱如何难赚,诸如此类。
我跟他聊起了B站的手工耿,因为这个博主很有奇思妙想、充满少年般的热血,让我想起了他。没想到,这个同学却摇摇头说,“我现在对这些已经不感兴趣了”。
我想起了北岛的那篇散文:“那时候我们有梦,关于文学,关于爱情,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如今我们深夜饮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梦破碎的声音。”
是不是人只要长大了,都会变成这样,眼里失去光,不再眺望未来。
还有另一个同学,和这个“没落的科学家”完全相反。他性格敦厚善良,学习也很努力,他是我们班的学霸,和班上的女生也很聊得来,他之所以让我印象深刻,是因为他说过这样一句话:“平平淡淡才是真。”
我很难想象这是一个中学生能说出的话,而且当时我也很不同意他的观点,彼时的我,觉得好男儿志在四方,人要闯,人要拼,不能安于现状。就像诗中说的那样:“如果你是条船,漂泊就是你的命运,可别靠岸。”
毕业之后,我和他再也没有联系了,后来在另一个同学口中得知,他在家乡考上了公务员,早早结了婚,妻子是班上的一个女生,也是同乡。
我这时才联系起来,这位同学显示出的,就是一个典型的小镇做题家形象,出生卑微,在既定道路上努力拼搏,不敢有一丝冒险,也不对人生展开任何幻想,不求风雨,只求安宁,他一开始就给自己的人生划定了答案。
不得不说,现在身边的人,都变得越来越像他了。
每次听到以前的哪个同学、哪位朋友考上公、进了国企,或者是早早在家乡结了婚、定了居,我都有这样一种感觉,哎,又失去了一个朋友。他们的人生,好像被强行地钉在了一个十字架上,虽无惧风浪,但也永不翻身。日后如果再见,也定然是十分无聊的日常吹嘘,没有灵魂相认。
读了心理学,我了解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学者,叫埃里克森,他是第一个把整个人生的内心变化都放进一个理论里的。
对于我们随着年龄,内心逐渐变得成熟老练,生活趋于稳定的这种倾向,他称为“自我同一性的完成”。
在青少年阶段,每个人都在通过探索世界来完善自我,见识得越多,人的内心也会收获越多成长。直到最后,见证了沧海桑田、大起大落,人才能成长为最成熟的模样。
然而,人生不免发生意外,这个发展的过程也有可能走歪。例如:
同一性分散: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也对世界、对未来失去好奇,生活得过且过,随波逐流。“没落的科学家”便是如此。
同一性拒斥:从一开始就给自己划定了答案,不去探索世界,也不愿深入了解自己内心,人生观、价值观大多来自老一辈的灌输,刻板、没有想法。一如上面这位“小镇做题家”。
延期偿付:对于人生,一直没有答案,但从来没有放弃寻找,所以即使年龄不小了,也依然在迷茫、在打拼。我相信,许多诗人,以及北漂的年轻人,都属于这一类。
要不要畅想未来,我想起一些大佬说过“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我这辈子,难道就这样了”。我们虽然都是平凡人,未必能像他们一样做出大天地,但人生的舞台,不在于大小,而在于灵魂是否在场,小而美的未来也是值得期待的。
所以,你还记得曾经的感受吗?
“那时我们还年轻。穿过残垣断壁苍松古柏,我们来到山崖上。沐浴着夕阳,心静如水,我们向云雾飘荡的远方眺望。其实啥也看不到,生活的悲欢离合远在地平线以外,而眺望是一种青春的姿态。”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为原创和部分整理自网络,如有侵权务必联系我们删除,保障您的权益,本站所有软件资料仅供学习研究使用,不可进行商业用途和违法活动,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