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中客”为什么成为了贬义词?
作者/one·一个
把“理中客”这个词拆开来看,其实全是好词——理性、中立、客观。但把这三个词合起来看,你却觉得怎么都不对劲,好像翻到了朋友圈里那个特别想拉黑但又碍于各种原因没有拉黑的人。
所谓的“理中客”,其实往往以优越感示人,他们在乎的并不是事情的真相,而是在舆论场中,自己是不是最聪明的,道德最高尚的。
很多人支持的东西不一定就是错的,少数人支持的东西也不一定就是对的。而“理中客”们最爱做的事情就是凡事把自己摘干净,好像别的人为了一件事吵得热火朝天,而他们永远置身事外,只需要在恰当的时候出来做个结案呈词。
事实上,人们讨厌的东西不是“理中客”,是“冷漠”。
在奇葩说第六季里,有一个非常出名的辩题——“美术馆着火了,一幅名画和一只猫,只能救一个你救谁?”在这场辩论里,李诞说了一段非常精彩的话,他说:“为了一些所谓宏伟的事业,为了一些远大的目标,去不计后果地牺牲别人,牺牲别的小猫的人,频频地让我们这个世界,陷入大火。”
其实把这个说法安在“理中客”们身上也没有问题,他们往往满口仁义道德,要跟你上升到什么人类文明、社会安全或者世界格局之类的角度,但你让说一下如何解你眼下的燃眉之急,他们就会哑口无言。高尚的理中客看起来是精明的做题家,其实只是一些伪善的骗子,当大众意识到那些华丽的说辞无法让他们的生活得到本质的改善,他们自然会觉得“理中客”是令人讨厌的。
说回奇葩说那个辩题,所有的辩论都是如此,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但其实还有一个隐形的衡量标准,就是假设我家里有一只相伴多年的小猫,那么我肯定毫不犹豫选择小猫。如果有的人对宠物没有兴趣,但嗜艺术如命,他可能就会选择去救那幅世界名画。
你选择的东西代表了你到底和哪个世界共情,而“理中客”们不跟任何一个世界共情。
小的时候我特别喜欢书里写的那种多智近妖的人物,觉得他们聪明、厉害,可以搞定世上所有的事,等我年纪逐渐大了一些后,我发现自己开始喜欢那些更加笨拙、善良、真诚的人。因为我总是在想,万一我真的有一天陷入危难之中,到底谁会来救我?
有一句老话是“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这个读书人其实说的不是爱书的人,而是说的那种虚伪的“知识分子”。每次出了事,他们永远是跑得最快的人。
互联网上的“理中客”们在乎的是“理”,不在乎“你”。他们认为道理比个体重要,而作为那些渺小的个体,我们也越来越意识到,我们在乎的是人与人之间那种更加坦诚而简单的关系,而非那些压人一头的大道理。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为原创和部分整理自网络,如有侵权务必联系我们删除,保障您的权益,本站所有软件资料仅供学习研究使用,不可进行商业用途和违法活动,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