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个被默认的社会规则其实毫无意义?
社会规则的无意义大抵在于规则的制定者和拥趸者可以从中获益,但遵守者未必能得到十分之一的好处。
上幼儿园的时候,我得到最多的褒奖不是“你真聪明”“你真可爱”“你真棒”,而是“你真懂事”。我从不和同学追逐打闹,从不挑剔和浪费食物,老师不会为同一个问题纠正我两次。我的表现超过了大人的期望值,我就是他们眼中懂事的孩子。
而一旦“懂事”成为了人们对我的直接印象,大家对我的期望值会越来越高,对我的容错度也随之降低。同样一件事,我做了一百次,大家会习以为常,偶尔出现的瑕疵还会被放大;不那么懂事的孩子只要做一次,无论做得好不好,大家就会称赞他懂事了。为了保住深入人心的“懂事”形象,我只好不断压缩允许自己失误和出错的空间,却忽略了他们的评价是有失公允的。
除了家庭和学校,大大小小的环境也都在默许和传播“你要懂事”的规则。大学暑假去驾校学车,炎热的中午我买了瓶汽水,坐在树荫下等教练来,旁边的学员问我:“你只买了一瓶?”我点头。对方接着说:“怎么没给教练买一瓶?自己躲着喝吧。”仿佛他目睹我做了一件不光彩的事并且愿意掩护我。进入职场,酒局不可避免,过来人告诉我,能喝就要喝,因为我代表一个集体,尽管酒桌上的人散了之后几乎不会再见。从我二十五六岁开始,周围的人轮番上阵催婚,输出各种千奇百怪的观点,晚婚不婚的弊端可以从不孝敬父母上升至人格不健全。有一次我直言:“其实不结婚也可以。”那位长辈几乎是惊呼:“怎么能说出这种话?真不懂事!”
社会赋予“你要懂事”的含义会随着“你”的社会角色叠加而变得复杂。初始阶段是要求你顺从,听话,不制造冲突。下一层是要百分百满足别人对你的期盼,不能有任何偏差。再进一层是凡事先为他人着想,再为自己考虑,主动且无限制扩张你的责任边界,扩得越宽越好。
这意味着,做一个懂事的人,属于你的情绪和利益都要为别人让步。
今年我结婚了,不是“懂事”驱动的。婚礼前几天,有位伯伯来道贺,和我爸一起吃饭。伯伯当着我的面不住地夸:“这孩子太懂事了!从小就懂事!”说了好几遍。伯伯的儿子年轻气盛时有过许多远近闻名的叛逆事迹,我理解他情不自禁地反复感叹。我爸握着酒杯,眼神有些飘忽,缓缓说:“男孩子太懂事,也不是好事。”
我在一旁傻笑,顺便回想了一下我小时候有多懂事,于是就想起了前面提到的幼儿园那些事。可是没人知道懂事的背后,是我课堂上憋着尿却不敢说我想上厕所,是我不喜欢吃炒茄子但不敢说我不要,是我哭闹的时候看见老师皱了下眉头便不敢再惹老师不高兴。
很长一段时间,我温顺平和稳重,是环境中最安分的一枚因子。直到一点点被躁动的内核唤醒,我终于意识到自我的力量不应该是向内收敛克制,而是向外喷薄爆发。
这才是我早该懂的事。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为原创和部分整理自网络,如有侵权务必联系我们删除,保障您的权益,本站所有软件资料仅供学习研究使用,不可进行商业用途和违法活动,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