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直期待的事,真正实现时反而无感?
生活中,我们所需的物质大多具有保质期,食物腐坏后就不能再食用,日用品过期之后会影响使用效果,就连电子产品在出厂时也被设置了使用寿命,其实,我们的精神需求,我们的心境,也是有时效的。
期待已久的事情,真正实现时却无感,大概率是因为等待得太久了,已经过了心境的时效。
人的状态并非一成不变,相反,我们的感受、喜好、认知,时时刻刻随着外界事物和时间流逝在改变。一个人十五岁的行事风格,和TA三十岁时的行事风格,可以说是判若两人,TA所追求的目标,也早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小时候时许下的愿望,要等到成年后才有能力满足,哪怕超额完成任务,得到的快乐也很有限,因为这种漫长的延迟满足对心境来说是一种刻舟求剑。
我小时候生活在农村,物质相对匮乏,整条街上只有一家商店卖玩具,卖的也都是针对男孩的玩具。当我从电视上看到了芭比娃娃,它一下就俘获了我的心,对我来说,它不仅是一个精致的娃娃,更是一种超脱的梦想。为了拥有一个娃娃,我把压岁钱全部攒起来,央求母亲到县城为我买个娃娃,母亲拒绝了,理由是女孩子家家不能光想着玩。在同一个家里,弟弟拥有一柜子的玩具,其中不乏几百元的遥控赛车,我连一个塑料娃娃也不能拥有,大人们却觉得这才算正常。多年后,我有能力买正版芭比娃娃,买时髦的Jellycat,但我从来不买,我的床上有很多抱枕,却没有一个毛绒玩偶。因为我早已经过了渴求娃娃的年龄,拿着娃娃,不仅不能抚慰我的心灵,反而会勾起童年不愉快的回忆,让我重新咀嚼到那种愤慨和痛苦,我只能选择远离。
实现了期待已久的事情,却没得到期待已久的快乐,除了心境过期,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滤镜破碎。
原因在于你只在追求目标,却没有真正深入了解,在追逐的过程中,你为了激励自我保持前进,人为地赋予了目标超出本身价值的意义,投射了太多感情。当你实现目标的时候,不仅得到光鲜的一面,也可能看到黯淡的一面,滤镜消失之后,你发现,渴望已久的东西、羡慕已久的生活,也不过如此。
在卫校读书的时候,我有个好朋友Y,她长得很漂亮,人也勤快,性格里还有一种难得的豪爽。Y是留守儿童,很渴望家庭,加上平时爱看偶像剧,她的人生理想就是当一个衣食无忧的小镇少奶奶。大专毕业时,Y在家人介绍下谈了男友,对方长得又瘦又小,学历只有初中,但是该男家境很好,对Y也非常大方。尽管我们所有同学都觉得不合适,Y还是嫁给了男友,安心当起家庭主妇。婚后,Y才发现,夫家虽然开超市有钱,但财政大权都在公婆手里,丈夫不仅赌博撒谎,还在她怀孕时反复出轨,而公婆的态度就是和稀泥,根本不愿意约束儿子。Y看透这家人之后,果断选择离婚,蹉跎了几年后,她进入广州一家民营医院,努力靠双手养活自己和孩子。多年之后,我和Y重逢, Y向我感叹,后悔没有毕业后就工作,她现在每个月能挣一万多,过得体面又有尊严,她现在才发现,原来少奶奶的生活才是最贵的。
人生苦短,一味地压抑自己,过分追求延迟满足,长期的挫败感会磨损人的进取心,降低自我评价,导致所谓的“人穷志短”。而如果对目标投射太多,盲目地陷入即时满足,又容易让自己踩进生活的陷阱。在快乐和压抑之间,我们需要采取一个平衡点,保持理性的同时,也兼顾感性的需求,去追求一种清醒的快乐,用这种快乐带来的满足,激发更多行动力,从而形成良性的循环。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为原创和部分整理自网络,如有侵权务必联系我们删除,保障您的权益,本站所有软件资料仅供学习研究使用,不可进行商业用途和违法活动,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