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疯”算是一种松弛的精神状态吗?
在我的学生时代,“发疯”是一个贬义词。学校里如果要骂人,就说谁谁谁是精神病院跑出来的。
长时间以来,我们恐惧发疯,伪装正常,生怕自己的行为跟疯沾上什么边。如果在路上看到有些行为怪异,有精神隐疾的人,我们就说“离他远点,那个人是个疯子”。
那么,究竟是什么时候,“发疯”变成了互联网上人人称赞的美丽精神状态了呢?
大学毕业后的第四年,我进入了一家珠宝公司,做品牌文案的工作。一开始,由于品牌部大部分人都来自知名广告公司,大家相处起来,也客客气气的。但时间一长,我突然发现创意总监有点问题,经常布置不合理的任务,让人不停修改,疯狂加班、内耗,而且也并没有做好上下级沟通的承接工作。于是,某个下午,由于跟他商量一个项目,导致不睦,我骂了一句脏话,拎着包,就气鼓鼓离开了公司。
我骂总监的时候,声音异常响亮,整个办公室都被震住,后来同事私下跟我说,总监以为我疯了,但他们都觉得很爽,因为这个总监本来就问题很大。只不过平时没人“治”得了他罢了。
那是我唯一一次在工作期间“发疯”,骂完总监后,我主动提出离职,跳槽去了另一家更好的公司。
所谓“发疯的精神状态”,一个是压抑太久后导致的爆发,还有一个是“再也不在乎周围人的看法了。”
而真正的松弛感里,必备要素是什么呢?就是压根不管别人怎么想,怎么看,在符合社会规定的条件下,尽量做自己,不压抑自己的本性。
从这个角度来说,毫无疑问,“发疯的精神状态”算是松弛感的一种。
然而,人不可能长时间处于“发疯”状态,那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而我们想象中的松弛是云淡风轻,怡然自得的。
那么,什么是正确的松弛感呢?
1. 不再在乎外界看法,只尊重自己的感受
都说东亚人过得很紧绷,这种紧绷其实来自于一部分儒家文化的熏陶。在传统儒家文化里,人受规则的束缚,一举一动都要小心翼翼。
而且,无论是在中国、韩国、日本,人们似乎都更讲究整齐划一,也就是“从众”。
这几年可以明显感受到,00后的上班族是比80后更加松弛的。老一辈的人接受着传统思想的驯化,害怕自己在别人眼里变成刺头,变成有问题的人,而更年轻的一代则认为自己的感受是最重要的。其实,你去路上看看小猫咪、小狗,会觉得他们好像比人看起来松弛,甚至懒洋洋的,这就是因为在小动物眼里,压根没有“别人怎么看我”这种情况,它们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自己舒服。
所以,有时候,想学习正确的松弛感,不如就多多地像小猫一样生活吧。
2.正确的松弛感,是忘记“松弛感”
有一个词语叫矫枉过正。这几年,网上大肆批判“紧绷、严肃、内卷”,崇尚松弛,这使得很多人开始跟风。
网上很多博主都是在假装松弛——比如松弛感穿搭,松弛感饮食等等。但其实他们背后花了大量时间来呈现这种状态。
而真正的松弛其实是骨子里的,是已经看透了自己与这个世界的关系,并愿意诚恳地接纳自己。并不一定是要穿多么宽松的衣服,又或者吃多么素淡的饮食,而是从内心出发,尊重自己,让自己舒适。
松弛感这种东西,本身就是由内而外的,它导向的是内心的舒适,而非外在的状态。
练习瑜伽的时候,到了最后一式,老师总是会让我们躺下来,就随意地躺在瑜伽垫上——闭上眼睛,全身放松,将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感受身体逐渐下沉,与地面融为一体。最开始的时候,我总是会想着,这个动作,我要怎么做才能标准。后来,老师走了过来,告诉我,这最后一式,就是彻底地放松,你爱怎么躺就怎么躺。
大概正确的松弛感也是如此,怎么舒服怎么来,不在乎外界的看法,不把自己放进一个严苛的标准里去比较。如此,便能真的轻松一些,过上焕然一新的松弛人生。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为原创和部分整理自网络,如有侵权务必联系我们删除,保障您的权益,本站所有软件资料仅供学习研究使用,不可进行商业用途和违法活动,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