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手记 > 正文内容

“厌童潮”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二向箔2024-10-13 17:24:25文章·手记155

“厌童潮”的本质到底是什么?.jpg

我还记得小时候的夏天和父母去北京,那时我不到七岁,还没有上学。第一次坐火车硬卧,兴奋得不得了,我从来没有见过上中下三层铺的床,于是一遍遍顺着栏杆爬上去,再发明各种姿势跳下来。火车上的方便面真香啊,几乎人手一盒,每个人都给盒里倒上开水,再花漫长的三分钟等面泡开。我站在车厢里说,要是能天天吃方便面该有多幸福啊。周围听到的人都端着面碗笑了。

说实话,我对那次旅行目的地的印象十分淡薄,爬长城、游故宫、吃北京烤鸭,我都不太记得了,只能从留下的照片中找到这些事情发生过的痕迹。可时过境迁,我唯独记得那节小小的车厢,人们擦身而过,透过窗外的风景判断下一站将要停靠在哪里。狭窄的走廊上永远弥漫着泡面味道,推着小车的售货员前来兜售纪念品,有人会买,有人只看看,又放回去。许多人走过会摸我的头,问我一些再寻常不过的问题,你几岁啦?多高啦?上学了吗?要跟爸爸妈妈去哪里玩呀?火车上短短的两天一夜没有留下一张照片,却占据我这段旅行中的最美好的记忆。

事情究竟是从何时起了变化,已经不大能说得清了。或许是从飞机上的幼童父母体贴地给周围人预备歉意小礼物开始,也或许是无数人点赞列车上的“关音菩萨”开始,总之,儿童变成了一个不受欢迎的群体,而携带儿童的父母似乎也带有某种“原罪”。

诚然,为人父母确实应担负起教导孩子遵守公共场合相关规定的责任,但如果孩子还小,或者孩子尚不能完全服从父母的管束,对他们的厌烦乃至歧视就可以理直气壮吗?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以“我终于当了一次关音菩萨”为傲?为什么越来越多带孩子的父母在踏上高铁和飞机时,没有旅行开始的兴奋,而是心怀忐忑与恐惧?

车上的许多人都挂着一张菜色的脸,有的张嘴仰头,在座位上昏昏欲睡;有的在狭窄的小桌板上架起电脑,勾着脖子艰难打字;更多的人是在玩手机,刷短视频,看网文,打游戏。不知为何,即便是在娱乐和放松,人们依旧显得如此疲惫。高铁与飞机都比从前的绿皮火车快得多,人们坐在高铁飞机上,仿佛也被传导了某种加速度。不管是工作还是旅行,那种“美好风景都在路上”的心态一去不返。

人们着急,很着急,因为旅行完了就要工作,工作完了还有工作,耐心像沙漏一般,在日复一日的徒劳与奔忙中被一点点耗空。因此没有欲望、也没有能力去共情那些带孩子的父母,遑论那些精力旺盛的孩子呢。

南大法学院的周安平老师曾说过:

社会是由不同人所组成,因此也就需要互相容忍,这是社会延续下去的基本条件。每一个人都为别人给自己带来的不便承担一定的容忍义务,才能保证这个社会不破裂。

不难想象,一个人的容忍底线取决于他(她)个人的修养、所受的教育、家庭的环境以及他(她)在现实生活中的心态,当一个成年人变得敏感易怒,渐渐丧失对儿童的耐心,即意味着他(她)的容忍底线正在崩坏,相应地,也意味着他(她)恐怕正在经历一段艰难的生活。

我们确实应该做出一些行动来帮助吵闹的孩子与孩子的父母,但与此同时,也应该给那些厌童者多一点关注,他们可能正在“生病”(或许他们并不能意识到这一点),而当“厌童”成为潮流,成为群体性的症候,可能就是社会的病与时代的病了。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为原创和部分整理自网络,如有侵权务必联系我们删除,保障您的权益,本站所有软件资料仅供学习研究使用,不可进行商业用途和违法活动,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本文链接:http://www.erxbo.com/post/1969.html

““厌童潮”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的相关文章

气球恐惧症

气球恐惧症

作者/王大烨我的大脑试图拒绝,脱口而出的却是“好啊,没问题”。一我是在宴会上发现了秦嘉。那是一场好友的婚宴,他提前邀请我,帮忙布置一些装饰品。工作之后,我对社交活动愈发厌倦,可捱不住朋友的盛情相邀(当然还有那五百块的彩礼花销),最终还是决定出席。到场之后,我寻觅良久,终于选定一个无人角落,盘腿嗑着瓜...

一个人的房间

一个人的房间

作者/王秋璎群租房是违章的,不时会有人上门查看,我们必须时刻警惕,隐藏好自己的存在,就像一个没有身份证明的“黑户”。1在影展上看到一部关于「家」的电影,片中的某个细节像是对我真实生活的复刻:老房面临拆迁,主人公一家借住在亲戚的“楼中楼”里。晚餐时,父亲将一大锅热气腾腾的汤端上餐桌。母亲转身跑进厨房,...

今天,我想重新喜欢上自己

今天,我想重新喜欢上自己

作者/文长长亲爱的熊孩子:你好哇!你最近过得还好吗?相比九月份的焦灼与急躁,十一月的我平静许多,能自得、自在地生活。换一个更具自我评价意味的说法,是的,我最近状态挺好的。令人焦灼的事,依旧存在。身边仍是那些人,所处的环境也没怎么变。但,我最近的确不怎么情绪大起大落,很少愤怒,也很少再去跟谁抱怨什么了...

某年某日某首歌

作者/高晓松其实这世上本无音乐,音多了,就成了乐。小时候觉得音乐属于很远的地方,电视上听见的是《边疆泉水清又清》,跟妈妈学黑管吹的是《重归苏莲托》,和妈妈夜里潜入单位偷纸和油印机印了歌本放学后去中学卖给大哥哥大姐姐,五分钱一本,卖的是《深深的海洋》。这些我都没见过,边疆、苏莲托、海洋。但我知道它们的...

老赵

作者/老王子老赵是个让我印象很深的人。因为他是我认识的第一个河北人。我觉得在上海很难认识河北人。也许是光芒被北京盖住了的缘故,河北在国内似乎是个很没名气的省份。就好像南方的江西。总觉得很少看到这俩省的新闻,好事坏事都少。感觉像是被遗忘的地带。不像我们河南,至少还有人调侃。这些年来,我遇到河北人或者江...

从黄段子说起

作者/苗炜先讲两个黄段子。话说有一架直升飞机,在非洲坠落,机上三个人,英国人,美国人,日本人。落到了丛林中,遇到一帮食人族,要把他们三个吃了。三人苦苦哀求。野人说了,我们大王有令,你们三个脱了裤子检查,那玩意儿总长不多不少20厘米,大王就饶你们不死。美国人脱裤子一量,8厘米;英国人脱裤子一量,7厘米...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