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生活真的是文艺沙漠吗?
小镇有什么样的文艺生活?调下语序,再添个主语,疑问句就变成了陈述句:人在小镇的文艺生活。除却极端个例,当下社会很少会有人一直待在一个地方,或是求学,或是谋生,小镇上的人总有人会出去,又总有部分人会回来。就算一直在小镇坚守,在短视频盛行的今天,大城市的文艺元素通过网络也会传播到小镇。
我自己就是乡村小镇长大,去县城读中学,在大城市念大学,毕业后又选择回到家乡,工作原因每年也都会回到大城市待上一阵子,我也算是个文艺工作者,所以有直观的感受,一言以蔽之:大城市文艺生活丰富但节奏快,小镇相对单调但从容。
那么小镇的文艺生活到底是什么样呢?从大城市回来的年轻人感受最为直接:
1.大城市文艺生活的平替
没有酒吧,但是还有KTV,不去ktv也可以去街边小吃摊,尤其是在大排档旁边,有人拉着音箱,对着手机直播唱歌,也相当于看了一场演唱会。没有电影院,但是露天电影还在,这种传统的放映方式本来就属于小镇,只不过放映机变成了投影仪,放映员也变成了小镇超市老板,他们想招揽顾客,主要是刚跳完广场舞的大妈过来歇脚,顺便再买点当日的打折菜回去。乐器甚至乐团演奏也有,只要不是农忙时,唢呐班子还有野生的柳琴剧团,在太阳将落未落时,找块空地,唱上一段,我驻足听过几次,个人感觉并没有比我在天蟾逸夫舞台听的科班师傅们差多少,可能是乡音加成。总之,大城市的文艺生活在小镇基本能找到平替。实在没有平替的,小镇也不是闭合的,偶尔出去一下再回来,也是很好的调剂,这行为本身也像一种文艺生活方式。
2.城市人群所奔赴的,可能是小镇的稀松平常
那是特定的幸运人群,如生活在古镇。天下古镇好像都是一个样:大同小异的仿古建筑,人工整改过的河道,各种服装租赁拍照服务,各式奶茶上面贴着古镇的名字,还有那块蓝色标语牌“想你的风还是吹到了xx”。
我有个朋友家就在古镇,每年春节的时候,人流蜂拥而至,由于古镇在苏鲁交界处,在停车场见到的各地车牌,真的能把“山东车牌之歌”那首歌给顺一遍。过年期间,古镇的特色是“灯光秀”和“打铁花”,“灯光秀”好像本地人更喜欢一些,他只觉得晃眼,他前几年在上海打工,见惯了霓虹和城市写字楼不灭的灯。
“打铁花”是全民皆宜的项目,他已经习惯铁花被击打的那一瞬间,游客们的惊叹与快门声。他现在的文艺生活就是坐在自家小店门口,围观游客往来,以及想着如何把手中的淀粉肠卖得多一点,他最近想去安徽爬黄山,带上相亲对象一起,再去宏村古镇玩一玩,看看别人家的古镇。
3.城市里的city walk,小镇仍然叫散步
city walk常与特种兵旅游捆绑在一起,小镇的那种悠闲是骨子里,大城市们学不来。我在上海读的大学,对上海的初印象就是这里的人走路真的很快。小镇的city walk就叫散步,或者走路。
之前没有智能手机,饭后约人散步就在他家门口喊一声“走路不?”现在是转移到了微信上来问。“走路”看什么,可以看第一条写的一切,路过直播唱歌的“乡村网红”,路过村头跳广场舞的,可以加入跳一段,路过放露天电影的,可以歇一下脚,路过唱柳琴戏的,停下来听一下。有时候,“走路”就是“走路”,单纯地走,最好是小河边,最好有夕阳,走到太阳落下,走到抬头一看,天空中肉眼可见的“紫调时刻”,不用担心光污染的侵扰,有人聊天谈心是绝配,没人陪伴也无妨。
最后总结一下,这类问题本质不在于地域,而在于人群的心理变迁。所谓文艺生活归根结底是享受生活的一种方式,小镇的文艺生活相对粗糙,但是多了一份从容。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为原创和部分整理自网络,如有侵权务必联系我们删除,保障您的权益,本站所有软件资料仅供学习研究使用,不可进行商业用途和违法活动,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