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恋后,该如何疗愈自己?
随着情感问题被逐渐重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有的情感问题并不是靠自我疗伤可以解决的,很多感情问题在超出自己能力范围之外的时候是需要第三方介入干预的,因此我这里也收到了越来越多的咨询信息,当中有一个之前不被重视,但是现在需求却越来越多的问题——戒断前任。
失恋后长期困于负面情绪,郁郁寡欢乃至产生了轻度抑郁症状,这样的问题并不在少数。
为什么要用“戒断”这个词来应对失恋的痛苦,因为对前任的思念,本质上是一种成瘾行为。这是这篇回答的底层逻辑。因此,在这里我将结合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和自己过往的案例复盘,给出尽可能接地气,可操作性强的戒断方式,帮助处在失恋中的人们走出痛苦。
1.戒断前任之前你需要接受的几个底层逻辑
①对前任的思念本质上是一种习惯,甚至是成瘾行为,我们想要戒断前任,需要进行心理方面的干预和疏导。
②解决情绪的方式,永远是直接面对,发泄和疏导,任何刻意回避或者压抑情绪的行为都会导致下一轮的爆发和崩溃。
③我们戒断前任时,戒断的不是有关这个人的记忆,而是戒断和他有关的被我们思维重塑后的回忆
④习惯的养成需要长时间的坚持积累和刻意练习,但是习惯的废止需要短时间内的冲击和阻断。
理解并且接受这四个底层逻辑,是读懂这篇教程,并且真正实现结果的基本保证。
如果现在看完之后你还有些疑惑,没有关系,我们继续往下阐述。
2.我们为什么会成瘾?
行为主义心理学中的强化理论对于人的上瘾给出了如下的解释:
人的大脑有三分之一的结构属于行为强化系统,反复做一件事情,就会使行为强化系统过度兴奋,交感神经系统高度变化,这样人便会对反复从事的行为成瘾。
人们首次使用成瘾物质后,由于体验到成瘾物质所带来的欣快感,成为一种阳性的强化因素,通过奖赏机制促使人们再次重复使用行为,直至成瘾。
而停用成瘾物质所引起的戒断症状,痛苦体验的出现是一种惩罚,又是一种阴性强化因素或负性强化作用。
按照这种定义,我们对于前任的思念,回忆和不舍,在本质上是心理学上的成瘾现象:在恋爱期时,我们的大脑会分泌多巴胺和内啡肽,让我们处在高度的愉悦和兴奋中,而恋爱期的相处每一天都是在给这种现象进行正向强化,使我们越来越习惯另一半的存在和陪伴,对这段恋情产生依赖感。
但是一旦失恋,恋情带来的愉悦感和刺激感在一瞬间消失,大脑分泌的类啡吠物质减少,我们产生了极大的不适感,这就是经常所说的“戒断反应”。在这个时候,我们体验到了痛苦,愤怒,和悲伤,这种负强化的作用又使得我们深陷负面情绪的沼泽不可自拔。
因此,戒断前任首先要做的,并不是假装无所谓不在乎,反而是大幅度地宣泄你的情绪,不管是封闭自己,还是放声大哭,这些举动都是在舒缓你的负面情绪,削弱负强化的作用。
这个阶段往往维持一到五天,在戒断前任的咨询中,最重要的莫过于陪伴——哪个导师要是接了这个案例,凌晨两三点被电话吵醒听着对方嚎啕大哭简直是常态。
因此,如果现在失恋的事实让你十分痛苦,那么你可以找一个最亲近的朋友,请她陪伴你至少两三天的时间,在这期间她不需要安慰你,不需要给你建议,只需要做到陪伴就好。
因为道理你知道,情绪她也体会不到,因此她能做的就是保证你在这最痛苦的时间内保持最起码的理性,不要因为一时冲动做出伤害自己也伤害他人的事情。
3.你可能都不知道,你有关前任的回忆是被篡改过的
之前我说过一个观点:前任是放不下的,忘不掉的,我们不可能把这个人从我们的记忆中和生命中切割开。
但是我现在却又说前任是可以戒断的,看似自相矛盾,但实际上这有着细微的差别:我要你们戒断和忘记的,不是这个人,甚至不是和他经历过的事,而是那些经过我们思维重塑后的事。
失恋意味着两个人根本不合适,甚至有的人当初都是主动分手的那一方,但是为什么从理性上说得通的逻辑,这些人却根本接受不了?真相只有一个:这些人脑海中,每次回想起前任的回忆,都是被刻意篡改过的。
是的,记忆是可以被修改的,我们脑海中的回忆是加上了我们主观印象呈现出来的结果,我们看到了这条小路,引发了对于前任的联想,在联想里,因为出于不舍和怀念,我们的大脑呈现出了之前和前任恩爱时一起散步的场景。
因此这个场景让你觉得:你们的过去是多么美好,你十分怀念他,你想和他回到过去一起相伴的日子。
但客观情况可能不是这样,同样在这条路上,你们可能爆发过不少争吵,或者你所谓的散步根本不是挽着手靠着肩缓缓前行,事实情况可能是两个人一边玩手机一边回家该干嘛干嘛。但是这不重要,你有需求,你的大脑自然会呈现你想要的结果。
看到了吗?我们难以戒断前任最重要的两个点在于:1.当下的环境总是让我们不由自主地产生对他的联想2.这些联想都是被我们不由自主加工美化过的,我们沉浸其中不能自拔。
4.重新锚定&刻意练习——戒断前任的大杀器
那么,针对这两个关键的点,我们对应地给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这个办法无一例外地帮助前来咨询的人走出了失恋,过上了新的生活。
首先,我们要做到重新锚定——我们要给每天接触的,可能会产生相关联想的事物进行重新的锚定,让自己想到不一样的回忆。
举一个我深有体会的例子:我这里有一个导师烟不离手,只要我一出门或者是去办事,肯定能在吸烟区看到他吞云吐雾,渐渐地,只要我看到香烟,我脑海中第一个画面就是这个老烟枪叼烟的样子。
但是那个导师前往了广州的分公司,我已经三个月没见过他了,现在我再一看到香烟,脑海中浮现的是小区门口的保安大哥——因为每次下班回家我都能看到他在小区外旁边的垃圾桶附近慢悠悠地抽着烟。
你看,当前一个导师不在我身边,而另一个人留给我的印象足够深刻时,我对于香烟引发联想的锚定对象就变了,甚至是我写这篇文章时还要搜肠刮肚想半天才能想到过去那个烟不离手的导师。
这就是第一个大杀器:找一个给你印象足够深刻的人或事,重新改变引发你联想场景的锚定对象。
最简单的例子,很多女生失恋之后就会每天拉着闺蜜吃饭逛街,渐渐地就好过来了——因为之前她看到饭菜和商场想到的都是男朋友和他在一起的日子,但是时间一长,当她再看到关于美食的推送或者新出的衣服,产生的联想就成了自己要不要约着闺蜜一起去试一试。
如果你还想再强化一下这个功能的作用,你可以更进一步:选择一个锚定对象时,找有主观意志,能够打断你的人和事。
因为如果你的寄托是静态的,比如睡觉时抱着的娃娃,那么一旦你的思绪泛滥,没有外力可以对你产生干扰;而相比于抱着睡觉的娃娃,一个活蹦乱跳的金毛可能随时打断你的联想,把你的注意力重新拉回到它的身上。
这也是为什么我强调失恋之后一定要参与社交,因为独处的爱好,比如听音乐和绘画,这种排除了外界干扰;而聚会和交际舞这种群体活动,随时都有新的干扰源打断你的思念。
接下来,我们说刻意练习,这个举动的目的是要练习出你看待感情的理性态度。
我们经常开玩笑说做情感咨询的人是真的可怕,因为能让你纠结愤怒迷茫的问题,他们总是能三言两语地把问题的本质揪出来。
别人我不知道,但是我和几个导师有这样的能力,是因为我们做了一件事:
在我们的脑海中,针对不同的问题,都有对应的,成体系流程化的框架,每个问题到我们面前时,必须先照着框架走一遍,然后再结合具体状况。
因为我们也是人,我们也持有不同的价值观和情感偏向,为了不让我们的主观意志影响分析结果,我们必须按照理性的模式进行刻意练习,直到达到最后可以独立冷静地面对情感问题。
为什么很多高危行业的工作环境中,安全操作规范还要再大写加粗地印在墙上?因为员工每天都要按流程操作一遍,每次看到都要在脑海里过一遍,才能养成标准的工作模式。
所以你需要做的,是找一张白纸,认真地分析你们之间的合适与不合适,对于对方吸引你的地方,肯定是其他人身上也有的,你要明白他并不是独一无二,你可以遇到更好的人。而对于你们相处时的不合适以及无法调和的矛盾,你要详细认真地记录和反思。
以后每次一想到对方,你就必须拿出这张纸,刻板地重新读一遍。因为如果你只让脑海过一遍,很容易想法又被主观意志歪曲,而强制要求自己读一遍白纸黑字的分析,就是在刻意练习自己理性看待的能力。
综上所述,走完这两步,你就从记忆的根源上完成了对前任的戒断。
这已经算是成功,但是我对学员往往还有更高的要求:达到心态上的宁静。
这段话送给想要放下过去的你,希望等你有一天走出来后,能够成为更自主,更独立,更理性的人。
放下一个人心里的感觉,应该是宁静的。
每一个真正走出失恋的咨询者,再和我对话时,呈现出来的状态都是淡然的。如果一个人兴高采烈地和我说宏桑我想明白了,我放下了,我才不会因为那个不值得的人耽误我的感情,前任什么的可以去死了,我会告诉她嗯你还没放下,不过下次找我我给你八折优惠。
真正放下一个人的感觉,是你能够平静地告诉我,这段感情教会了你什么,你很感激对方为你做了什么事,同时你也清楚地知道什么样的行为是你不可以接受的,你要明白这件事告诉了你以后你要和什么样的人打交道,遇到什么样的人你会谨慎考虑你们到底合适不合适。
是的,我希望你说出的话,是合适不合适,而不是谁对谁错。
我无意中看到过一句话,我觉得说得有些意思:
大部分的感情都没有个谁对谁错,只不过是你不够成熟,另一半又没有成熟到能够接纳你的不成熟。
其实就是这样,两个人不合适就分开了,你有你的行事风格,我有我的处世态度,我们两个人都不愿意为这段感情放弃,那还不如分开。
这叫放下,只有直视感情,不带评判和苛责,才叫真正的放下。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为原创和部分整理自网络,如有侵权务必联系我们删除,保障您的权益,本站所有软件资料仅供学习研究使用,不可进行商业用途和违法活动,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