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近三十,父母催婚怎么办?
我发现在结婚这件事上,年轻人们的想法往往是矛盾的。
因为父母的催婚而感到焦虑,就是最好的佐证。
一个能到了被催婚的年轻而依旧保持单身的人,很多都是不打算这么快结婚,想多花点时间在自己的事业上,或者是多享受自由自在的生活一段时间。然而,一个人能因为父母的催婚而感到焦虑,恰恰也说明了他其实也在为自己的年龄担忧。
这是一种矛盾的心态,一方面,又不想那么快迈入人生的下一个阶段,另一方面,又担心再拖下去,自己的“行情”会越来越不好。
尤其是女性到了接近三十岁,这种矛盾的冲突感会越来越明显,头顶就好像有着一个无形的倒计时在滴答滴答地响。
所以,其实真正让你心烦的,不是父母的反复叨扰,而是你自己加给自己的倒计时,就算没有父母,倒计时也在滴答滴答地走动,父母只是给它摁响了闹铃而已。
年近三十未婚,真的那么可怕吗?
给大家看看下面的一组数据:
[ 1990年我国男性平均初婚年龄为23.59岁,女性为22.15岁;2000年男性平均初婚年龄上升到25.11岁,女性上升到23.28岁;到2020年,男性平均初婚年龄上升到29.38岁,女性上升到27.95岁。]
这个数字乍看之下也不是很夸张,毕竟三十多年的观念变迁,初婚年龄提高了6岁也是可以接受的。但上述数据是包含了大量三四线城市乃至一般乡镇人口的全国性普查,看到这篇文章的你,相信对一二线城市的情况更感兴趣。
[ 2019年,杭州市居民结婚登记中,男性平均结婚登记年龄为31.6岁,女性为29.7岁。而早在2015年,上海男女的平均初婚年龄就已经分别到了30.3岁和28.4岁。]
可见,在一二线城市,平均结婚年龄是比其他地区要高的。
与平均结婚年龄的推迟形成鲜明比对的是,人们对于女性的期望婚育年龄并没有随之而发生合理的变化,这导致了越来越多的女性达到了社会期待的婚龄而还仍处于未婚。“大龄未婚”这个概念,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被催生出来的。
也是在这个概念的推动下,年近三十的女性纷纷产生了年龄焦虑。
年近三十未婚并不可怕,它早就已经成为了常态,只是我们对这件事的认知还慢了半拍,看着部分老同学、老朋友纷纷步入了围城,就觉得自己人生进度条跟不上大伙儿的节奏了。
对大龄未婚者的偏见,似乎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
“30岁还没结婚的女人,都是被挑剩下的。”
“40岁还没结婚的男人,肯定身体有什么大缺陷。”
“他一定人格有缺陷,所以这么大年纪了还不成家。”
“再不结婚,都要变成高龄产妇了。”
年轻人的年龄焦虑,其实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因为单身生活会给自己带来不便,而是因为大龄单身更容易遭到社会的非议。实际上,如今的社会,已经完善到了即使终生独自生活,也不会出现很大的不便,而至于孤独感,也能通过结交朋友和参与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来排解。单身的实际危害没有那么大,更多的是心理上的不接纳。
其实,什么时候结婚,只是一个选择而已,跟魅力、能力、人格,未必挂钩,所以也不用太过在意父母的催促和外界的舆论,更不必担心落后于别人,保持自己的节奏就好。
我觉得晚婚晚育,反而是一个时代进步的表现,说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真思考结婚和生育这件事情,而不是被“理所当然”裹挟着前行。因为认真,所以犹豫,因为想要“优婚”,所以选择“晚婚”。
以前的人结婚,不讲究双方有多少的资产,也不用有很深的感情基础,就好像开盲盒一样,我们可以先结婚,然后再慢慢培养感情、一起为未来的生活打拼。现在的人结婚,讲究该有的都得有,房子要有,车子要有,存款也得有。这倒是一个稳妥的选择,因为和一个事业未成形的人结合,未来有太多的未知数,而选择和一个已经有一定积蓄的人结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御未来的风险。不过在这种观念下,人们不得不在“事业有成”之后才能考虑婚姻,结婚时间推晚是必然的。
所以不管是父母、朋友还是伴侣,都需要给点耐心,又要早点结婚,又要有经济基础,肯定是不合理的。少点催身边的人结婚,一个不着急结婚的人,未必是不想结婚,很可能是说明他对婚姻这件事有着更重的责任心。
未婚的人,也不用过于焦虑,你之所以比别人晚一步,一定是因为你对生活有着更高的追求,等到最后的,一定是最好的。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为原创和部分整理自网络,如有侵权务必联系我们删除,保障您的权益,本站所有软件资料仅供学习研究使用,不可进行商业用途和违法活动,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