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感受到“学历贬值”这回事了吗?
十多年前,我刚毕业那会儿,并没有考研热。大学毕业后,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找份好工作,变成一个有独立经济能力的人。
对于未来,我们没有太大的幻想,但也并无丧气,把简历扔到市场上,最快一周,最慢一个月,总能找到一个自己满意的工作。
时光荏苒,一晃到了2024年,我发现一切已经大不如前。拿就业所需要的学历来说,以前进入一个银行可能普通二本、三本都行,而现在,即便是一个小小的柜员岗,也不乏英美名校的留学生投简历,加入竞争。
七年前,我在上海一家跨国外资公司工作,我的学历并不高,英文水平也一般,但最终还是因为专业技能较强和职场经验丰富而被录取了。在公司做了几年后,我发现周围进来的人学历越来越高——有京都大学学食品科学相关的博士、港大学市场的硕士,还有南开学金融的硕士。他们跟我在一个部门,类似的岗,这让我压力倍增,我常跟朋友感慨,要不是进公司早,我估计就进不来了。
是公司的招人标准发生了变化吗?我偷偷上招聘网站瞅了一眼,招聘的条件果然有了微妙的不同,比如以前大专就可以的销售岗变成了要本科,以前本科就可以的岗,变成了要硕士。
然而更滑稽的是,同在一个企划部门,企划经理年纪大约四十来岁,她的学历只是大专,而在她手下打工的则均是本科以上。还在高校念书的朋友可能也有同样的感觉,十几年前的人可以从中专一路逆袭到博士,然后进入高校,成为教授,而现在,没有一个漂亮的名校本科学历,是断然没有这样的就业机会的。
是我们变了吗?还是时代变了?
年纪大一点的朋友可能听过一个词叫“包分配”,我家里有个亲戚,生于六十年代末,考上了武大,他毕业后就直接进了一个事业单位,然后一直工作到退休。在那个年代,大学生都是香饽饽,有了这一纸文凭,便是有了金饭碗与护身符。在那时,社会上受到过高等教育的人较少,如果你毕业于名牌大学,几乎可以意味着已经出人头地,人生会一帆风顺。
然而现在呢?我们打开一些社交媒体,到处都是哀嚎找不到工作的名校毕业生,有些人甚至给自己起了个调侃称号“985废物”。高学历再也不是就业的“免死金牌”,多年的苦学并不能带来对等的回报。
2023年,美团的一份数据显示,在295万外卖骑手中,本科生有17万人,硕士生有近6万人。这份报告一出来,坊间长吁短叹,说送外卖并不需要特殊的技能点,如果大学生去做这个职业,是不是意味着浪费了多年所学?更深层次地说,这也是“学历贬值”的一种表现。
其实,导致这一切的原因,想必大多数人都清楚:
1.大学扩招,入学率不断攀升,本科生,硕士生,变得不再稀有。
2.供需关系发生变化,学历供给量已经远超市场的实际需求。
3.高校专业没有灵活适应市场变化,毕业生无法快速对接市场。
面对这一切,大多数人的“解题思路”是,本科生不要对吧?那我考个硕士。硕士不要对吧?那我考个博士。一般的学校不行是吧?那我就花大价钱,去国外读名校。
仔细想来,面对学历内卷,其出路并不是继续卷下去,加剧这种残酷的竞争,而是另辟蹊径,找到自己的独特优势。在当前学历贬值的大趋势下,与其抱怨,不如拥抱变化。
认识个朋友,北大毕业,文科专业,毕业后一直自由职业,做小剧场,独立戏剧人。你说他过得光鲜吗?肯定是不符合大家对北大毕业生的期待的,比如高薪啊,大公司啊之类的,但他在他追寻的道路上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同时也养活了自己。有光环,但不要因为光环而凡事觉得自己委屈。学历能给我们一个更好的入场券,但不代表就能让我们过上想要的生活。
面对生活中的“学历贬值”,我们能做的其实是:
1.拥抱变化、降低预期。不要再把读书,进入名校当作人生中的唯一追求。
2.找到自己的独特优势与兴趣所在,发挥所长,另辟蹊径。将自己从内卷中解放出来。
在一片“学历贬值”的哀嚎声中,我们或许应该更加清醒地看待问题——学历会贬值,但你不会,不要轻易看低自己。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为原创和部分整理自网络,如有侵权务必联系我们删除,保障您的权益,本站所有软件资料仅供学习研究使用,不可进行商业用途和违法活动,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