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言自语是“戏精”的表现吗?
自言自语在生活中其实非常常见,说话者没有明确的说话对象,但是却在用语言进行自我表达。简单说来就是自己跟自己说话。具体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a. 没有旁人在场,私底下自己说话。
b. 说话时有他人在场时,但是话语并没有明确接听对象。
需要强调的是,这里我们所说的自言自语是人们可以主动控制开始和停止时间的,而不包括由精神疾病导致的失控的自言自语。
那么自言自语是怎么来的呢?这个问题要到小孩子身上找答案。
小孩子常常会给人一种“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的感觉,这很大程度上源于他们奇妙的自言自语能力:
例如小屁孩找到了一个凳子想坐下来,Ta会先自己说一句“宝宝坐”,完了才一屁股坐下。
小孩自己干了件自以为很了不起的事,然后开心得咯咯笑,对自己说:“宝宝棒!”
坐在地上玩玩具,突然说一句“茹茹听电话。”(茹茹是小孩自己的名字)说着自己拿起玩具电话放到了自己耳边,认真地听起来。
……
这时候的语言对孩子来说并不是一种沟通的方式,而是思维的外在体现和对动作的控制,因为他们还无法做到控制哪些话可以说,哪些可以不说,因此会把内心的想法和思维过程不自觉地通通说出来。
长大后,语言慢慢成了人们沟通的工具,大部分时候我们只会在和别人说话时使用语言,而不用于沟通的语言一般只会在心里操作,不会真的说出来。
但是心理学家发现,虽然成年人可以分辨心里言语和出声言语,但自言自语并没有就此消失,而是依旧在成年人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下面我们总结了几种成年人常见的自言自语类型:
1. 寻找一种仪式感
人在独处时,会容易显得慵懒散漫,这时候喜欢自言自语的人会用各种充满仪式感的语言度过独处的一天:
想象自己待在一个大房子里,清晨阳光照到脸上,揉揉眼睛,对自己说一句“起床啦!”这时候你会觉得全身元气满满。
坐下来,对着自己做好的一顿早餐,拍手说一句:“开始吃早餐咯!”
……
这些充满仪式感的独白会使人们看起来很傻,但它通常只在自己一个人时进行,它可以帮助减少独处时的精神涣散,使个体对当下所做的事情更加专注,并且可以缓解寂寞和孤独。
2.自我打气和发号施令
人们在遇到紧张的场合时,常常会通过给自己打气的方式来鼓励自己,这时候大声喊出来远比在心里念叨有用得多。
许多运动员在赛场上会通过这种方式给自己打气,例如网球名将莎拉波娃就被称为赛场上的“高音喇叭”,她在赛场上常常忘我而拼命地叫着。
她的自我呐喊通常包括自我鼓励和自我命令,虽然她的这些呐喊引发了许多外界的争议,但确实帮助她提高了当下的专注力,加强了对比赛的控制感。
3. 不自主的情绪宣泄
自言自语可以表达很多种生活中的情绪:
愤怒:“Fuck,谁这么没素质把垃圾扔我家门口!”
嫌弃:“这么一个破玩意儿,居然这么贵,谁会买?”
自嘲:“我这猪脑袋,怎么又忘了带钥匙。”
赞赏:“天哪,太帅了!!!”
人在激动的时候语言控制能力会减弱,因而自动地将心理感受通过语言表达出来,从而有效缓解压力,使人感到更加轻松和自如。
4. 出声思维法
身边有一些朋友,每次背诵功课,都要捧着书到走廊里念出声,不念根本背不下去。
心理学家做了研究,背诵同样的材料,大声读出来会比默念更能够集中注意力,也会有更好的记忆效果。
不仅是在背诵的时候出声思维有很好的效果,日常决策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它也可以帮助组织思路,起到自我思辨的作用。
实际上,当面临的问题越困难,并且涉及到逻辑关系时,自言自语可以有效提高问题解决的效果。
例如一些数学家会把自己整个公式推导和算数的过程都“嘟囔”出来,这个过程中语言帮助他们提高了专注力,使思路和逻辑更加清晰,更有助于解决问题。
5.“假自言自语”
还有一种自言自语,表面上是自己说,其实是要说给别人听。
例如,早高峰的时候骑着自行车在北京拥挤的马路上,身边会有各种这样的声音:
“现在的人走路怎么都不长眼睛。”
“这是要拐弯还是怎么着啊,真是急死人。”
说这些话的人说白了是想让别人让路,但是为了避免直接冲撞又只好自言自语,身边的人听到了也会因此注意一下。
过集体生活时,周围难免有很多这样的自言自语。
总结起来,自言自语最大的好处在于帮助我们更好地控制自己。
我们常说小孩子天真无邪,很大程度上源于他们可以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而不用考虑后果。
作为成年人,我们已经习惯于压抑自己的语言表达,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我们分得很清楚,尤其是他人在场时,我们不可能自由地表达内心的想法。
不妨试着隔一段时间就找一个无人的地方,将自己内心的想法说出来,可以是随心所欲地讲给自己听,也可以是有逻辑地解读脑海里的问题。
总之,像个孩子一样自由地与自己相处。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为原创和部分整理自网络,如有侵权务必联系我们删除,保障您的权益,本站所有软件资料仅供学习研究使用,不可进行商业用途和违法活动,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