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已足够美妙
作者/小桃风
今日立冬。当下的我们随时随地可以吃到饺子,可节日、习俗、仪式感、家庭团圆却并非唾手可得的东西。希望屏幕前的你,可以吃几粒饺子,写一篇日记,打一通电话,把平常但温暖的记忆通过节日嵌入生活。
“立冬了!”是我需要重新学习的语言
你有没有发现,“北漂”这个词,好久都没有听过了,它好像已经从现代社会中慢慢消失了它的含义。那么“乡愁”这个词呢,说出口后就感觉到,更是一种非常古早的口吻。
在这个高铁、视频如此方便的年代,“想家”这件事,好像已经很久没有做过了。即使是我们这些常年离家,在外务工的“北漂”,那种背井离乡、无助时举目无亲的心头一酸,也很久没有再泛上心头。
更多的是被加班、早高峰、同事关系、领导看法、经济环境波动这些琐事纠缠。只求今日相安无事,今日结束后,能够伴随着短视频的声音安稳睡去,然后一觉醒来,大盘长红,就好。
我们谈论的,大多是同事八卦、热搜事件,以及怎么赚钱、跳槽涨薪、避免与恋人吵架、养老。甚至我们开始关心起自己的健康,用智能手表计算每日步数、睡眠时的心率、卡路里的重量,却再也不提家乡。
周末跟妈妈视频时,姥姥在旁边说:“要立冬了,添衣服,别忘了吃饺子!”
我姥姥今年83岁,果然是耳聋眼花的年纪。每次视频,我问她什么问题,她都回答得驴唇不对马嘴,只顾着说“添衣服,别冻感冒了!”“早点休息,别熬夜!”“霜降了,得换厚被子!”诸如此类,我认为“一点用也没有”的“套话”。
有次回家,我看见姥姥好像又老了一圈。
何为“老了一圈”,无非就是话题更加单调,眼睛更加浑浊,步履更加迟慢。
我忽然觉得,我跟姥姥所生活的世界,已经不是同一个。我们所使用的语言,自然也不再是同一种。就想起维特根斯坦那句:“语言的边界,就是思想的边界”。
“节气”是姥姥理解世界的媒介,也是她对外沟通的语言之一。
而在我的世界里,我压根不用这种语言。我的词典里,如上述所说,由同事八卦、热搜事件,赚钱、五险一金、卡路里、股市大盘组成。我从来没关心过“节气”这东西,也不知道在各种节气里,应该做什么比较好一些,就像我从来没关心过,姥姥或许从此不再能够完全听懂我的语言。
小时候,我不喜欢节日,也不关注仪式感,因为觉得繁琐,且形式化的举止在我看来显得过于虚无和虚假。我一度不太理解,为什么要制造那么多的节日呢,为什么在每个节日,都要制定那么多的风俗和习惯呢?
如今我长大了,可以不用被迫过节、遵守讨厌的习俗和习惯,每天可以叫来任意想吃的外卖,或是时常跟同事好友去探访网红餐厅。但是,当朋友的父母邀请我去他们家里过元宵节、过端午节、过中秋节时,面对这一桌子酒香饭香,看着朋友父母衰老却幸福的脸庞,才知道,这就是节日的作用,这就是仪式感的意义。
从此,我也开始提前翻看日历,记着每个节日或节气,给姥姥发去语音:“立冬了,别忘了吃饺子!”
“上车饺子下车面”,被爱的总是有恃无恐
翻看日历,最近的一个节气就是“立冬”-嗯,一个一定要吃饺子的日子。
我回想上次吃饺子是什么时候,还是大年三十。我依旧是“被迫”吃了两三个就完成任务,早早躺床上睡觉了。我记得小时候过大年三十,都要通宵“守岁”,或者至少得醒着度过午夜12点吧,新年来临,是新的开始,是非常亢奋的时刻。
不过,这个习惯自从上班后就没有了。从大年三十就开始想着,七天后就要回去连上七天班的苦恼了。
上班后的人,更加关注看得见摸得着的切身利益,渐渐不去触碰关于明天、关于未来的想象,因为事态在不断变化,期望总会落空,不如早早睡觉,养好精神明天继续搬砖,换来的业绩和奖金,似乎更加实在好用一点。
我的嘴巴和胃口,好像已经被喂养成了外卖盒子的形状、餐厅厨房的味道。我对于世界的看法,好像已经局限在某个时空里,那里无聊,疲劳,但是规律,安稳。我对于生活的态度,好像已经模糊不清,我很久没有对谁“抱有偏见”了。
这么说来,生活得多么惨似的。其实不是,我们仍旧在白天风风火火地追求事业目标、实现自我价值,只是偶尔会在感到“似乎缺了些什么”的夜晚里冷冷清清。可是木心不是说了嘛:“生活的最好状态,是冷冷清清的风风火火。”
不过这么想来,白日的“追求事业,自我实现”何尝不是一种仪式感呢?仪式感是“日常感”的对立面,也是阴阳依存,彼此参照的关系。人活着,需要坐标、刻度、日程、时间、他人的评价等等,作为生命进程的参照。没有这些参照物,我们的生命将是混沌一片。
当我们偶尔想起一些故友,或者脑海里忽然浮现过去某一刻非常美好的瞬间,那一刻必定是发生在某个特殊的日子、特别的场合里。否则,凭我们容量有限的脑袋,哪里能记住那么多事情呢。
即便美好,终将淡忘。
所以,是节气、节日、仪式、习俗,镌刻了我们混沌沌的历史,按住了我们轻飘飘的回忆。
不知道你那里是否有这个说法:“上车饺子下车面”。说的是,为一个人的离家而送行时,要给他包饺子吃,迎接一个人回家归巢时,要给他煮面条吃。不用说,小时候特别讨厌吃面食的我,曾经对这个没根没据的说法感到荒唐。
现在我在北京工作生活,每次出差或旅行的离家、归家,也就没有了“上车的饺子”和“下车的面”的关切和待遇,却竟然有几次,也给自己准备了这二件套,才觉得出行踏实,归家心安。
或许,食物也是一种符号,我们所吃过的食物图谱,进而组成一种语言。那么,当我忍不住地为自己煮饺子、煮面条时,我是在迫不及待地,与谁对话呢?
陈晓卿在《至味在人间》里写的一段话非常动人:“每个人的肠胃实际上都有一扇门,而钥匙正是童年时期父母长辈给你的食物编码。无论你漂泊到哪里,或许那扇门早已残破不堪,但门上的密码锁仍然紧闭着,等待你童年味觉想象的唤醒。”
这段话读完,我脑海里浮现出的第一个画面,就是小时候过年时,一家人围在一起包饺子、煮饺子、吃饺子,这是一年的生活之中最隆重的仪式。每当想到这个画面,味觉好像回到了当时,吃到胃里热乎乎的饺子,是麦子香混合着肉和菜的香气。
还有家里长辈抽烟的余味,饺子醋在舌尖、在空气里盘旋的味道……
原来,人是这样地需要仪式感。仪式是一种媒介,帮我们记录了那些美好瞬间的感受,甚至带我们回到过去。如果没有仪式,生活就没有节点,回忆将是混沌一片。
原来,人在被爱的时候,是一定会有恃无恐的,当生活中不再拥有充满仪式感的陪伴、叮咛、嘱托,才发觉它的重要。在仪式中,有人关切,我才看得见“我”。
冬日犹在,浪漫不死
虽然我在节气方面,是个“新人”,但是仔细想想,其实有些民族传统早就写在我的血液里了,就像空气一样,看似不在,其实无处不在,比如对于“四季轮替”这个自然机制的衷爱。
特别是我在澳大利亚待过几年以后,回国后就更加珍惜四季非常规律的轮转,因为澳大利亚对于我这个北方人来说,是冬天不像冬天,夏天不像夏天,流失了只有经历四季才能产生的许多情绪。
苏打绿有一个四部曲专辑系列,是我最喜欢的概念专辑:《春·日光》《夏·狂热》《秋·故事》《冬·未了》。
这套专辑的灵感来源于维瓦尔第的小提琴协奏曲《四季》,由此看来四季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激发各个领域的创作灵感,只不过含蓄婉约的,有着古老文化历史的中国人,将四季拆解得更加精妙与玄奥了,24个节气,名字均由两字组成,如诗一般凝练、绝美。
冬雪,夏蝉,秋凉,春耕,简单常见的一些修辞,就已经把“四季”这件事描述得美轮美奂了,更别提惊蛰、谷雨、芒种、白露、秋分、立冬、大寒……
我从小就非常喜欢四季分明的气候,我觉得,四季轮转的规律是一种自然的馈赠。我有一位知己,我俩最初在大学相遇时,问到彼此最喜欢什么季节?
不约而同地答道:春夏之交。
是的,即便现在已过而立之年,每日被职场家庭琐事填满了精神的年纪,每年到了五月,依然忍不住对未来做一些盼望,气候影响身体和精神,是因为天气由冷转暖,万物复苏这些气象所带来的盼望。
我看了三遍的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里讲过:“希望是美好的事物,也许是世上最美好的事物,美好的事物从不消逝。”
深以为是,我们靠着希望而活,冬日之后必将到来春天。
——但是话说回来,冬日本身已足够美妙。
木心说:“你再不来,我要下雪了。”就这一句话,我仿佛瞬间就被卷进一个下雪的冬日。冬日,我喜欢走在铺满雪的大街上,睫毛上挂满雪霜,脚下吱嘎吱嘎响,耳机里听着喜欢的音乐,然后走进一家火炉燃烧的咖啡店,点一杯馥芮白咖啡,拿出已经读过三遍的川端康成的《雪国》……
如果时间尽情停在此刻,多好。
只怕是人类皆如我,总是在冬天里,想着春天的事,于是春夏秋冬,哪个都过不好……那么,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去对待、迎接四季的变换呢?
百度百科上说:立冬,乃是冬季的起始。
百度百科又说:冬,终也,万物收藏也;冬季是享受丰收、休养生息的季节。
我悟了,《易经》中说万事万物皆有阴阳,两种力量就像物理学中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同性排斥,异性吸引,二者缺一不可。立冬,是一年的结束和收尾,也是新一年的蛰伏和准备,所谓“立冬”正是新旧交接之时。
还记得前面说的苏打绿的《冬·未了》吗?未了,继续,正是此意。
所以,今年我想认真地对待“立冬”这一天。我会写一篇日记,总结2023这一年自己的成长和失去,并好好计划一下,在2023年的整个冬季,我该做些什么去深耕自我,以一种蛰伏和准备的姿态,蓄力等待春天,然后再去耕耘。换言之,在冬日里,内观自己修整自我,在春天里,到外面去,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另外,这个冬季我对自己的期许里,除了蓄力,还有一些浪漫情怀。
四季轮替,决定了天气冷暖的变化,描述着农作物生命的更迭。更奇妙的是,对季节的认识和定义,昭示着人类赋予世界的浪漫情怀。对自然的敬畏和观赏,就是人类这种生物,可以贡献出来的最初阶、但也最珍贵的浪漫。
因为古今中外,真挚动人的表白,都与自然天象有关:
木心:“你再不来,我要下雪了。”
夏目漱石:“今晚的月色真美。”
周杰伦:“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
菲茨杰拉德:“最后的余晖带着罗曼蒂克的色彩,将她的面容照得神采奕奕,而她美妙的声线吸引我屏住呼吸凑上前去倾听。片刻之后,那神采消失了,每道光线恋恋不舍地离她而去,就像儿童在黄昏时离开充满乐趣的街道那样。”
四季犹在,浪漫不死。
所以,怎么开启今年的冬季呢?我的建议自然是写一篇日记、吃一顿饺子,正式地过“立冬”。不然就会像我一样,在未来的某一天里,写这么一大篇文章来反思自己,除了怀念还是怀念,除了珍惜只剩珍惜。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为原创和部分整理自网络,如有侵权务必联系我们删除,保障您的权益,本站所有软件资料仅供学习研究使用,不可进行商业用途和违法活动,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