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想象力是如何消逝的?
想象力的消逝是一种结果,造成这种结果的杀手不止一个。比如说忙碌的生活、偏见盲从、标准且唯一的答案。这三者同时行动,却又从不同的角度杀死了我们的想象力。
杀手一:忙碌的生活
傍晚走在回家的路上,有个小孩突然站住,对他身边的大人说:快看天空,好红呀。
大人说:别看了,今天要早点回家做作业,明天就要考试了,加减乘除今天必须弄清楚。
“是有人在天上放火烤红薯吗?”
我被小孩的童真逗乐,也停下脚步,抬头看起了火烧云。
大人继续批评教育小孩:你就知道吃,那就是太阳落山,阳光把云彩照射成红色的了。
小孩追问:可是昨天太阳落山怎么天空没有这么红呀?
大人说:昨天下雨了。哎呀你哪那么多问题?
看得出,大人想极力糊弄好小孩,让他回家学习加减乘除,此刻的天空虽然美,大人是没有时间看的,他太忙碌了,照顾好了小孩,他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小孩被大人教育得很扫兴,虽然跟着大人走了,却还是时不时地抬头,疑惑地看着天空。
我担心一个未来的大诗人就这么被忙碌的家长摧毁了,就跟上前去,对小孩说:是天上有妖怪在打架,妖怪的鲜血把云彩染红了。
小孩被我的答案吓到了,喊道:爸爸,有妖怪。
大人抱起小孩快步向前的同时,还不忘回头白了我一眼说:有病。
其实很多人就像这个疲惫应付生活的大人一样,忙得没时间想生存以外的事情,没空发挥想象力,时间长了,想象力就不存在了。
杀手二:偏见盲从
我在网上读王小波的散文《关于幽闭型小说》时,看到那句“人生唯一的不幸就是自己的无能”被很多人划线,划线的人大都持批评的态度,没批评的也都是躺平状态,说我就是无能怎么了。
批评的理由不外乎人生除了自己的无能还有很多种不幸,或者抬杠说这些不幸也不都是自己无能造成的,比如说原生家庭、天灾人祸之类的。甚至有人攻击王小波是徒有虚名的直男,写的书不过如此等等。
这些划线的评论成功误导了我,我当时就放弃阅读这篇文章了。直到很久以后我读了王小波的《寻找无双》后才开始反思,他这么有趣有智慧有想象力的作家,当时写下那句话,表达的一定是别的意思,而我因为别人的误读产生了偏见,不愿意去想象其他的可能,最后就错过了第一时间理解一篇好文章的机会。
于是我抛开偏见,重新阅读,最后发现王小波那句话结合前后文所表达的意思是世上没有摆脱不了的噩梦,没有挣脱不了的牢笼,我们要努力去做事,拼命想问题,才能拯救自己。世界上只有一种不幸是无法摆脱的,那就是自己的无能,其他的不幸都可以摆脱。既然可以摆脱,就没必要让自己一直陷入这种不幸,反反复复念叨个没完。
王小波讽刺幽闭型小说的话,为什么会让读者感受到被冒犯,为什么自认为无能和不幸的幽闭型读者突然大量出现,我觉得也是大众的想象力在近几年集体快速丧失的表现。
阅读是多么需要想象力的一件事,没有想象力就没办法畅游作者用文字搭建的世界。没有想象力的人,识字就仅仅是识字而已。
杀手三:标准答案
结合杀手二,我们可以看出,一句话可以被解读出多种不同甚至相反的答案。
每个人根据自己的经历去想象出来的答案,最后就形成了偏见。如果你不加以辨别,轻易盲信盲从,最后就会失去想象,受困于偏见的铜墙铁壁,甚至怀疑人生是否还有别的可能。
我从小就不相信标准答案。
有人说当作家就会受穷受苦,我不信,我想象的作家生活是有趣有意义快乐无边的,事实上也的确如此。沉浸在爱好里的人其快乐程度不是只知道赚钱的人可以理解的。
有人说低学历就是低素质,高学历者就是高素质,我不信,学历只代表一个人被教育了多少年,不代表这个人就被教得可爱可敬了。我想象中的学历,就是学习的经历,就像读了很多书一样,是丰富人生的过程,而不是炫耀的资本。
还有很多诸如此类的所谓标准答案,正在一步一步地扼杀我们的想象,让我们变得人云亦云,故步自封。
为什么老年人普遍固执,小孩普遍都有一定的想象力,就是因为老年人听了太多标准答案了。
也许我们无法改变想象力终将被扼杀这一结果,但我们可以放慢这个过程,尽量保持空杯心态面对人和事,当标准答案消失的时候,想象力就诞生了。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为原创和部分整理自网络,如有侵权务必联系我们删除,保障您的权益,本站所有软件资料仅供学习研究使用,不可进行商业用途和违法活动,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