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倾诉欲是如何消失的?
如今,微信、电话、邮件,或者打车面基都很容易。
可是,倾诉却好像是件变难的事,是什么时候失去倾诉欲的呢?
最近这段时间我陷入了一种虚无的状态,感觉人生很荒诞,对于工作和生活的态度,越来越像加缪笔下的“局外人”,根本入不了戏,也更加找不到活着的意义。
经常会半夜醒来,整个人陷入那种无意义的状态。
若是在以前,我肯定是会打电话给朋友倾诉,不管是半夜几点,肯定能找到那么一两个醒着的,然后把她们叫起来陪我谈人生,帮我走出这种无意义的状态。
然而现在我突然发现我没有,我只是看着这种情绪在那里蔓延,然后等着它消散之后,就安安静静地去睡觉,第二天非常正常地去上班,好像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过一样。
我突然之间发现,我自己好像没有了倾诉的欲望了,并不是我没有了值得倾诉的朋友,而是我失去了倾诉的欲望了。
你们也是这样吗?那么,为什么呢?我想原因应该是以下几点:
1. 理智地知道,情绪产生背后的根本原因
我们知道这个情绪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也清楚地知道怎么才能解决它,或者它根本是解决不了的。我们非常清楚地知道,跟朋友倾诉的结果是什么,无非就是情绪的发泄,因此也就失去了找朋友倾诉的欲望。
2. 人类的悲喜并不相通
能够真正理解我们的感受的人太少了,我们内心很清楚其实从朋友那里得不到我们需要的反馈,或者切实地知道朋友会给予我们什么样的反馈,并且那并不是我们想要的,自然也就失去了倾诉的欲望。
3. 不想给别人增加负担
随着阅历的增加,我们清楚地知道身边人生活的不易,对于负能量的倾泄,我们也变得越来越慎重,不想因为自己的不开心去影响本就能量不高的他们。
到底是什么压力让年轻人陷入这种虚无的状态呢?
1. 不想参考上一辈的生活方式
蔡崇达老师的《命运》里面有这样的一句话:“为别人而活着,其实是最简单的一种活法”。
的确,我们观察我们身边的人,我们上一辈,甚至是上上一辈,他们的活法,都是为了别人而活,最常见的是年轻的时候为了儿子,女儿而活着,到老了,开始为了孙辈而活。但是这种活法,已经没有办法被年轻人认可了,我们开始去寻找属于我们自己的生活方式。
2. 为别人而活很容易,但为自己而活却太难
当我们真的开始不去为别人而活着,开始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的时候才发现,其实为了别人的要求而活着真的很容易,为父母,为老板,为老师……起码我们每天会确切地知道自己该干什么,虽然只是被生活的琐事所填满,跟幸福毫无关系,但是起码我们有非常清晰的目标。
但是为了自己而活就会需要非常高的能量了。现下比较流行的一种说法是:什么是成功呢?就是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
但是你去问问当下的年轻人,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自己喜欢的方式究竟是什么呢?很少有人能够回答得上来。所以大部分的年轻人就处在了这个十字路口,一方面不想去过被定义的人生,另一方面又没有能力去定义属于自己的人生。所以我们迷茫、虚无、无所适从。
3. 平衡不了自己的欲望和能力
在《今日简史》里面,尤瓦尔说:这是一个信息爆炸却多半无用的世界,清晰的见解成为一种力量。
在这个自媒体发达,获取信息过分容易的时代,碎片化的阅读往往会带来断章取义的见解,试问我们真的有分辨的能力吗?
这个时代赋予了我们很多的自由,但是如果没有足够强的内核,知道得越多,选择越多,反而更容易浮躁,迷失。
之前看到过作家麦家的一个演讲,他的第一篇小说《解密》被退稿了17次,前后历经了11年。他说:我要在这个“日日新,天天快”的世界,去做一个“旧”的人,一个为理想而坚持的人,当别人一路往前冲杀的时候,我要靠在一边以免被时代的洪流冲走。我想这大概正是年轻的一代人所缺少的沉静。
这个世界很大,但其实我们需要的空间很小。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为原创和部分整理自网络,如有侵权务必联系我们删除,保障您的权益,本站所有软件资料仅供学习研究使用,不可进行商业用途和违法活动,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