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代人和这一代人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在普通的语境下,这个词语大致可以被这样定义:
“这一代人”——泛指此刻在社会、职场、生活的洪流中挣扎的一代人。
“上一代人”——泛指“这一代人”的父辈。
但当我们谈论它们的区别的时候,又或许应该这样定义:
“这一代人”——泛指对于传统意义上的“努力奋斗”失去信心,又不知道该如何获得更好的生活的人。
“上一代人”——泛指仍然相信“努力一定会有回报”的人。
这就是他们的区别。
但这种区别是如何造成的呢?两代人似乎活在同一个时代,似乎又间隔着不可逾越的代际。你也有这样的感觉吧?
让我们回头观察一下:
上一代人的主要生活区间,先苦(50-70年代,懂的都懂),后甜(改革开放后至今)。
这一代人的主要生活区间,先甜(85年后-21世纪初),后苦(泛指疫情及后疫情时代)。
这里的苦和甜,不是绝对值,而是相对值——现在的生活和童年相比,生活感受是向上向前的,还是向下向后的?
如果理解了这一点,就可以理解一些比较浅显的“代沟”了。
比如上一代人追求“工作稳定”,因为他们在心理上的“童年”是不稳定的、危险的,同时对工作的预期是“一份工作可以干到退休、工作不会突然消失”,所以,一份稳定的工作,成为了可以信赖的生活选择。
而这一代人呢?心理上的“童年”是高速发展的时期,是日新月异的市场,而对工作的预期则是,市场剧烈竞争下的“收入很可能忽然归零,无法长期在一个岗位上工作”,所以上一代人眼中的“工作稳定”在这一代人眼中看来,反而是有些危险的。
除此之外,两代人之间还有一个巨大的区别,但这个区别并不是很明显,以至于很多人都忽略了——
在上一代人的生活里,“付出之后必有回报”这件事,根深蒂固。
为什么呢?
在那些“苦日子”,人必须忍耐,必须坚强,必须付出,甚至牺牲。
出身贫寒?对不起,请读书。
没钱读书?对不起,请自力更生。
工作不如意?对不起,请服从分配。
和烂人结婚了?对不起,请忍耐。
不想生孩子?对不起,请付出。
家里吃的不够?对不起,请牺牲。
有梦想?对不起,请忘掉这个词。
许许多多“上一代人”都是这么过来的,不是吗?
而在这样的岁月里,是什么在支持人们的信念?是“我此刻的忍耐和付出,一定能换来更好的生活”这一种预设。
而在时代的发展中,“苦日子”之后的高速发展恰好给几乎所有人都带来了“更好的生活”——
70年代末恢复高考,诞生了只要刻苦学习就可以“高考改变命运”的奇迹,一个普通大学的大学生也能迅速成为社会精英;工作中,大部分人在再普通不过的工作岗位上都分到了房子,生活无忧;家庭生活里,生下子女后没有沉重的教育负担(1986年开始九年义务教育),以至于后代普遍接受了比自己更好的教育(而且没花什么钱);一些下海经商、创业的人在时代的浪潮中轻轻松松(和现在相比)就抓住了致富的机会,住了更大的房子,开上了汽车,等等。
在这个过程里,许多原生的苦难都被时代红利消解,回忆童年也成了忆苦思甜。
“付出之后必有回报”这样的预设,在人们的付出和时代的推动下,一一实现了。
在心理学上,这叫做“自证”——自我证实的预言。
也就是说,某一代中国人,经历了一场“集体自证”。
而他们的后辈(普遍是80后,95前)甚至亲眼见证了这样的“自证”,以至于也天真地相信着“付出之后必有回报”——他们努力读书,贷款买房,踊跃婚育。
谁知,他们逐渐发现,自己好像被骗了。这就不具体展开讲了,相信大家都明白。
那么95后,00后,10后,甚至20后呢?
当“这一代人”见证了哥哥姐姐们的经历,一些预设很自然地崩坏,一些对于生活对于未来的看法正在发生着根本性地变化。
“为什么要付出?为什么要忍耐?为什么我不能照顾自己的感受?为什么我不能不生孩子?”这一代人说。
“只有那样,才能获得美好的生活!相信我!”上一代人回答。
他们是真诚的。
但是,很多事情早已悄悄地改变了。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为原创和部分整理自网络,如有侵权务必联系我们删除,保障您的权益,本站所有软件资料仅供学习研究使用,不可进行商业用途和违法活动,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