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去哪里了?
把我的人生一剖为二,大概有一半的时间都没有在故乡居住。
我时常觉得,与其说故乡是一个地理意义上的名词,毋宁说它是一个心理学词汇。
在千百年前,古代诗人写下无数吟诵故乡的诗句,像是我们最耳熟能详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在古代,受限于科技发展水平,人们能使用的交通工具有限,以马车来说,当然不能和现在的高铁、飞机相提并论。这就造成了一个认知上的差异。古代人会觉得离开家乡是很恐怖的事情,一个南方人如若去了遥远的北方,或许一辈子都很难再回到自己的出生地。何况,还有各种天堑摆在那里,无数的高山,无数的森林,有的人走着走着,搞不好在路上就会遇到意外。
而今天,当科技的发展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环球旅行变得易如反掌,对于故乡的概念便发生了变化。
我们很难再把故乡想象为一个完全美好的名词,甚至,对于年轻一代来说,故乡意味着复杂的亲伦关系及小地方的束缚感。
作家毛姆就写过这么一段话——“我觉得,有些人,并未生在他们的理想之所。机缘将他们偶然抛入某种环境,他们却始终对心中的故土满怀乡愁;这故乡在哪里,他们并不知道。在他们的出生地,他们是异乡人,从童年时代就熟悉的林荫小巷,或者曾经玩耍过的拥挤街道,只不过是人生旅途中的驿站。他们仿佛身处异地,举目无亲,孤身一人。也许,正是这种陌生感,才让他们远走他乡,去寻找属于他们的永恒居所。”
2.
我就是一个“故乡感”不浓的人。
在对待“故乡”的态度上,我经历过三个变化。
第一重是“渴望逃离”。很小的时候,我走在武汉的大街上,突然就冒出一个想法,长大之后,我要去上海。至于上海什么样,我完全不清楚。说不清是厌倦了出生地的生活,还是讨厌这里燥热的夏季,抑或别的什么,总之,我心里有一个执念,我要出去。
第二重是“既爱又恨”。我对故乡的情绪越来越复杂,别人如果说它不好,我就会上前理论,显得张牙舞爪,脾气爆裂;别人如果说它特别好,我又会小声嘀咕,觉得那个地方不过如此,真没什么特别大的优点。
截至目前为止,我已经到了第三重境界,也就是所谓的,可以平等地剖析这座城市的好与不好,不会再戾气那么重的与人争论,也不会把“故乡”一巴掌拍死,完全否认其也有美好之处。
3.
当然,作为一个始终在“迁徙”的人,我觉得我们这代人的故乡,根本就不是某个地理意义上的名词,说得更夸张一点,我们共同的“故乡”是互联网。
你在微信上标注自己住在“冰岛”,他在豆瓣写自己常居“纽约”,作为擅于幻想的一代人,我们可以把对故乡的悬浮与不满变成一种对遥远异域的向往,更夸张一点,你还可以写你的故乡是“海拉鲁大陆”。
新一代硬核玩家压根不在乎什么故乡和归属感之类的名词,他们的脑中有另一个自己。
回到毛姆的那句话,也就是人应该忘记故乡的概念,去寻找自己向往的永恒家园。这十几年来,我都是这么去想,也这么去做的,但我发现,现实的桎梏依旧让我无法靠近自己心中真正的理想之地。
怎么办呢?这种无处施力,悬浮于半空,对现状不满的感觉,是不是才是我讨厌故乡或者某座城市的真实原因呢?
没有理想的故乡,你才是自己真正的故乡。你有一个行囊,那里装着你想要的一切。无论你行至世界何地,只要你愿意,你依旧可以亲手建立自己想要的生活,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房间,哪怕,只是一顶小小的帐篷。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为原创和部分整理自网络,如有侵权务必联系我们删除,保障您的权益,本站所有软件资料仅供学习研究使用,不可进行商业用途和违法活动,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